于夫_企业报道艺术官网

用户名: 密码:
首 页   艺术简介  社会活动   作品展示   艺术资讯   获奖著作  留 言

于夫
推荐文章
最新上传作品
联系艺术家
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企业报道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苏启瑞    客服专员:赵薇
客服电话:01068701669
浏览量:24699

爱的使者——猫王于夫

  于夫一路走来,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漫画、摄影、国画之间分割着他那金子般的时间,并且每一种艺术都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在他的身后,我们看到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天,于夫画了一幅漫画《飞蛾投火》,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上,巧的是同一天《人民日报》也以同样题材,刊发了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漫画泰斗华君武的漫画《飞蛾扑火》,两幅作品从构思到立意都极为相似,名称只一字之差。假如于夫的漫画晚发一天,人们肯定认为他抄袭。从此,龙江一位漫画名家浮出水面。

  2000年,于夫的一幅摄影作品《岁月》,荣获世界艺术联合会主办的“二十世纪艺术家成果博览会”国际金奖。看了这幅照片,谁的内心都会受到强烈震撼,画面上那花季女孩与满脸沧桑的老妇,传达出了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此,龙江大地上的这位摄影家誉满神州。

  于夫曾画过一幅《双猫图》,那双可爱的小猫神情专注,目光有神,活泼可爱,令许多人爱不释手。1999年,此图被世界文化中心与美国海外评奖委员会评为“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从此,“一代猫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于夫凭着他那超人的精力,超人的智慧,为人们创造了轰轰烈烈、石破天惊的艺术财富。他那如匕首投枪、振聋发聩的漫画作品,至今还让人们记忆犹新;他那名人摄影艺术长廊,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大地上;他那数以万记的摄影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成为人们竞相传阅的对象;当年的于夫影楼,现在虽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人们每每谈起,仍赞不绝口;如今于夫大笔一挥,又杀向了“猫世界”,那一幅幅憨态可拘的猫,又俘虏了人们的眼球。他的种种艺术追求,在人们面前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构成了属于于夫本人的艺术大观园。各界名流以及普通百姓,都以能得到于夫的一幅摄影作品、一幅猫作为荣。而新闻媒体,也都在不断追踪着他的行迹。他一直是公众关注的对象。

  徜徉在于夫的艺术世界里,每个人都会得到无尽的美的享受,而我则读出了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爱。这是一种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艺术的爱,对人间正道的爱,对美的爱,是一种放大了的爱,一种无疆的爱。这种爱可以打破各种艺术之间的藩篱,使之融会贯通;这种爱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之和谐相处。

  于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娇人的成就,是因为他内心有一个大写的爱。那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他读到普希金的叙事长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深深地被渔夫的善良和纯朴所打动,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于夫(取渔夫的谐音)”。从此,他便带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了大千世界,并用自己这颗善良的心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表现世界。人们都知道猫和鱼的关系,可在于夫笔下,他们之间则有了另外一种情调。大概是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引起了猫的注意,它来到鱼缸旁,看着缸里的金鱼,但目光中没有对鱼的那种贪婪,却有着一种爱抚与欣赏。他自己说:“我所写之猫绝不捕鼠,更无凶残之相。”这就是于夫的审美追求,这也正是人们喜爱他的猫的原因所在。明朝诗人汪道会在一首《题画猫》的诗中写道:“屋底近碻磝(多石不平的样子),纷纷走鼯鼠。怪无捕攫功,终日眠花屿。”于夫所画之猫,就是这种境界。

  有人曾对猫的生活习性进行过研究,如果猫的尾巴直直向上,那是在撒娇,需要爱抚;身体卷缩着,尾巴靠着身体轻松地放着,那是它甜甜地入睡了;尾巴放松地垂着,那表示它在开心地玩着;耳朵朝前,那是表示它正处在高兴状态;如果它的耳朵向后拉,则说明它生气了。于夫是艺术家,不是生物专家,但他对猫的生活习性的把握,一点也不亚于专家。我仔细读过他画的猫,无论是行走的、闲坐的、睡觉的,还是嬉戏的,耳朵都是向前的;尾巴或直立,或自然放松下垂,或盘曲,这都是友好的表示。可见于夫画猫,紧紧抓住了它友善的一面。

  看到于夫的猫,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吴老太的猫已经养了三年,她像照顾子女一样对待它。一天深夜,猫在吴老太身边叫个不停,她被叫醒了,对猫有些不满。而猫却一个劲拽着她往外走。到屋外后,猫又钻进屋去,叼出一只小猫交给她。然后又跑回去。这时,山摇地动,房屋瞬间变成废墟,地震了。只听老猫一声惨叫,再也没有出来。天亮后,吴老太把猫从废墟中扒出,它已经死了,嘴里还叼着另一只小猫。当时这篇文章并未给我留下太深印象。由于汶川地震,人们所献爱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又回闪出那篇文章中猫的样子,这时我才感受到,猫对人的爱同样伟大。

  看到于夫的猫,使我想起了上海多姿融女士收养流浪猫的故事。多姿融倾家所有,收养流浪猫,与猫有了近距离接触,并对猫有了深入了解,她说:“不跟猫生活在一起,你就不会发现它们的优点,它们聪明、高贵、友爱、保护弱小,某些方面甚至强过人类。”她家每来一个新成员,猫们就会围上来,伸出友爱之手,或舔毛,或喂奶,弄得小猫浑身舒坦。有时食物不够,大猫就蹲在一旁,让小猫、母猫和病残猫先吃,尽管一副馋得不得了的样子,但就是不肯上前一步,等小猫病猫吃饱了,才去吃剩下的。

  看到于夫所画的猫,使我想起了人类与猫那悠久的友好关系。当人类离开森林、开始直立行走、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与猫发生了关系。一般认为,世界养猫的最早记载是埃及,距今已有六千多年。但上个世纪80年代,在塞浦路斯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猫的骨骼,显然是墓主人的宠物而陪葬的,距今已有9500多年。经研究发现,塞浦路斯岛上并不产猫,此猫应从岛外带入,这说明,人类养猫的历史还要前移。我国养猫的历史同样悠久,在《礼记·郊特性》中就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猫能捕食老鼠而造福人类,因而在祷告丰年时同时对猫进行祭祀,猫为“腊祭八神”之一。

  人们热爱猫,便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它。许多文学大师如罗丹、海明威、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徐志摩等人的笔下都有关于猫的动人描写。英国著名作曲家韦伯根据诗人艾略特的诗歌《以猫为主题的预言故事》改编的音乐剧《猫》,自1981年5月11日在伦敦首演,一炮打红,凭着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并在世界各地上演,经久不衰。艺术家们也不甘落后,拿起画笔,来表现他们所热爱的猫。很早以前,我国古代的画家就开始画猫,宋朝画家李迪笔下的《狸奴小影》、佚名的《葵花狮猫》,明朝画家程璋的《双猫窥鱼》、蓝涛的《猫蝶图》、王中立的《双猫菊石》,清朝袁江的《猫雀图》、黄慎的《双猫图》等,无不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画猫杰作。而于夫放下日进斗金的“于夫影楼”而去画猫,也是出于这种对猫的热爱。

  于夫的猫,积奠了人类几千年来对猫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他对猫的理解与热爱。与古代猫画不同的是,于夫的猫并不是精雕细刻,而是寥寥几笔,就画出了猫的神韵。他的猫,多数不着背景,即便有背景,也极简单,或一个鱼缸,或两条金鱼,或一束梅花,或一片树叶,为猫营造一个简洁明快的生活环境,为的是突出画的中心——猫。于夫用笔极有特点,常常在头部、耳朵、后背、尾巴用重墨,其他位置用淡墨,有时用淡墨铺底,再用浓墨破之,使层次顿显,质感极强。你看那《春》、《夏》两幅,只在头和尾部用重墨,其他部位则用淡墨,几乎淡到看不见,但一点也不影响视觉效果,并且神完气足,韵味浓郁。还有那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或凝视,或沉思,或俯视,或仰视,都是画面的的聚焦之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于夫所画之猫的眼睛多为一蓝一黄,那是因为他始终抹不去他早年养的那只波斯猫。正是这种艺术风格,使于夫的猫与别人的猫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猫身上,于夫倾尽了他全部的爱,凝聚着他对艺术、对人生、对社会的那种深深的爱,因此,于夫就是一位爱的使者,他以猫为媒介,为人们送去友爱,送去温暖,送去幸福,送去欢乐。于夫也因此获得了盛誉,被人们称为“王者之师”、“神州猫王”、“画界猫王”、“艺海猫王”、“中华猫王”,等等。由于他的猫那种超群的艺术魅力,人们都把他的猫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艺术大家的作品相提并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于夫的刻苦,是于夫的天赋,使他获得了这种殊荣,使他获得了出类拔萃的艺术成就。虽然于夫的作品已经超凡脱俗,横绝一世,但我们知道,他不会停下对艺术追求脚步,定会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