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座装满精神信仰的地坛

2020-09-02 12:44:07
  
2795次阅读


  ——再读《我与地坛》的感悟

  初读《我与地坛》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第二次读《我与地坛》是九年前史铁生逝世那会儿。随着年岁的增长,再凑近《我与地坛》,

  总有说不出的滋味和无尽的感想。

  今年8月中旬,去北京看望就要搬家的儿子,他们租住的房子在地坛公园后面,买的房子在安贞西里。忙完搬家事情,我和儿子一起去了趟地坛公园。我们从南门进入,向右侧穿过松柏森森的绿色长廊。再向北,过养生园。而后向西行,过钟楼、沿斋宫墙根向南走,最后,向内了望方泽坛。置身地坛公园之中,古木依然森森,却不见当年轮椅人。我翻看过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书中说,他几乎每天都去地坛,时间大概持续十五年,当然,他是推着轮椅去的,正是在地坛,他寻找到向死而生的希望……

  这趟北京之行,回到家中,静下心来再读《我与地坛》,书里面树木依旧茂盛,我依旧追不上他留在地坛中的车辙,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睿智思考,是对生活的坚定和对命运的坦然。

  地坛,在史铁生一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无容置疑的。他将自己浓缩并逃离到一个古老的地坛,他把地坛当成了一个知己,他把心安放在地坛里,同时,也把偌大的地坛安放在心中,从此开始了心灵最深处的共鸣。有时候他也会烦躁,甚至厌恶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但他仍对这个世界抱有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感念。试问一个人该有多强大,才能发出“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声音?当地坛成为他内心的治愈良药,越来越成为他心底的依靠,无不在引导着他以一种更乐观地姿态活着,再去坦然地面对磨难和死亡。地坛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着人们所期许的那种生活和理想,无压力而充满热爱,能够看清所有的云卷云舒而时时刻刻可以闲庭信步,看惯秋月春风。某种意义上讲,地坛,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我与地坛》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幻化成经典影像:在地坛公园,一个坐着轮椅的人,头戴礼帽,手握书卷,喜上眉梢,守候在一棵槐树下,无数的槐花像炸开的礼炮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他团团围住。他摇动着手中的书卷,口若悬河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有关地坛的点点滴滴……他就是史铁生,一直生活在地坛里的一个天真快乐的“孩子”,从来也没有离开过。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史铁生把常人难以克服的苦难,统统踩在了脚下,成就了一个文学的传奇。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业余”干出来的非凡成就,是一种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笔下的《我与地坛》,已经在无数的读者心中形成了一道亮丽永恒的风景。

  世界囊括无尽精彩,也容纳无尽苍凉,我们要努力地去认清它,然后,好好地爱它。感谢史铁生、《我与地坛》,虽然地坛里的那个玩耍的“孩子”回去了,但是将会有无数的孩子继续在地坛中玩耍,寻觅他们的梦想和青春,寻觅面对苦难的勇气。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地坛,里面装满的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去慰藉每一个疲惫的、劳碌不堪的灵魂,也是对未来的最实在的憧憬。(苗永峰)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