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浅谈书画题跋、署名和融合

中国企业报道 作者:admin  2011-11-01 阅读:0
核心提示:

  关于画上题跋、署名

  据考证,在宋以前,画面上一般不题跋;连题个穷款还不在明处,躲在树隙石缝之中;更不用钤印,唯恐伤了画面。自从苏轼、米芾开始,建立了文人画的理论,苏轼、米芾又长于书法,以卖弄才华为快事,互相仿效,此风大长。到了元代,一些知识分子又借画上题词来书法失意、伤感之情,所以元代的文人画几乎每画笔题、此风更长。到明、清继续此种风气。甚至有以书法为主,颠倒主次的,这就本末倒置了。

  画上的题跋是横式或直式,位置是靠边、依角或居中,其字多少、长短或大小,是单款或多处款……这些都必须服从作品内容与画面需要,以增强画面的气势和意味为主。也可以说,画面的内容安排决定了画面形式的题款和钤印的位置与格式等。因此有不少作品的题款往往是与画材构图同时考虑的;尤其画材少、题记多的画面,更是如此。所以首先要选择地位,不能因题款而损坏画面。由于画面千变万化,题款的位置问题,也非常复杂,我们只能按其作用分类归纳,找出一些共同规律。

  现摘录钟家骥《中国画题款印章的布局》有关章节,仅供参考。

  关于画上纪年的方式,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知识。现在我们国家使用公元,在画面上也有使用公元的;也有的人觉得太现代化,同中国画画面不太协调,仍保留干支纪年。古代用干支外还用帝王庙号,这样到后世考古时可以推算出是哪年画的。现在一般没有庙号,就写甲子年;将来考证要麻烦些,因为前后六十年均有甲子,不知是哪个年代。

  一年之内,画上很少写明具体日子,一般用春、夏、秋、冬四季记时,再加上孟、仲、季就知道月份。也有写初夏、盛夏的。潘天寿题“桂花开候”非常有意趣,也说明了大概的时间,这叫用物候纪时。

  有时也常用二十四气纪时,时间已缩到半个月;再加上清明后一日,大暑挥汗,就很具体了;也有塑望的,如暮春望日,知道是夏历三月十五日了。

  书与画的融合时间

  从山水画高度成熟的五代、两宋开始,书法用笔就开始被绘画广泛吸收运用。荆法在《笔法记》中对用笔充分重视正说明了这一点。他评价绘画作品采用“神、妙、奇、巧”四个品级。神品的“任运成象”,妙品的“品物流笔”,奇品的“荡迹不测”,无一不与用笔有关。在“六要”中把“笔”解释为“虽依法则,运转为通。不形不质,如飞如动”,更从理论上把书画用笔在精神实质上看做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我们从范宽《溪山行旅图》上那些被称为“抢笔”的笔线看:中锋用笔,果断干脆,每一笔既解决“形”的问题,赋予线条以自然意态,又精神饱满,力度适宜,反映了画家的心灵、性格和格调。所以宋人说:“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实一事耳”(赵希鹄《洞天清禄》),“人之学画,无异学书”(郭熙《林泉高致》)。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崛起,文人画家把自己擅长的书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从书法线条艺术的王国里汲取营养,大大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

  元代是书与画真正融合的时期。元代画家赵孟钤谒摹缎闶枇滞肌飞咸馐溃骸笆绶砂啄救玺Γ粗窕褂Π朔ㄍǎ粢灿腥四芑岽耍街榛纠赐!贝诱夥形颐强吹秸悦项本人高深的书画修养,看到他的用笔以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自然转换和轻重、疾徐、刚柔、顿挫的交错搭配,表现出一种自我感情自由抒发的活泼与韵律,突出体现了“写”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书法表现的意味,初步具有了文人画的审美情趣。赵孟钋鬃允导⒊嫉摹笆榛纠赐钡睦砺郏苯佑跋斓健霸募摇钡纳剿醋鳌

  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四家山水或简劲浑厚、或淡远超逸、或郁茂苍茫、或圆润沉劲,无一不是“写”出来的。黄公望说:“山水之法在于随机应变……大概与写字一般”(《写山水诀》),在《富春山居图》,行笔的正侧欹斜,似行草,似篆籀。笔的长短、粗细,墨的浓淡、枯润、干湿等极尽变化之能事,在笔的挥写、流转中,山川由笔墨而生,气韵因笔墨而成。在简淡的笔墨中,表现了丰厚的意蕴。正如黄宾虹所说,“元人写意,正在于笔简而意繁”,在于“具象”的山水与“抽象”的书法用笔完美地合二为一。元人以书入画,竭力发挥笔的书写功能,以书法的审美情趣和标准来代替以南宋马远、夏圭等为代表的重墨的院体画的画法规范。元人尚简重意的画风既是元人着意将书学的素养融化到绘画的产物,也反映出元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画家的特殊文化心态。

  清代石涛说:“大痴(黄公望),云林、黄鹤(王蒙)一变,直破古人,千丘万壑,如蚕食叶,偶尔成文。”在石涛看来,“元四家”以书法入画,突破了古人的藩篱,成就了山水之变。其特点就是在书法行笔的偶然性中求得丘壑的必然效果,在用笔的流走变化中、在有意无意间笔笔生发,因心造境。如同写草书一般,在笔下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心胸与大自然融会陶冶后的一种丰厚的意象。这里的峰峦起伏,烟云变幻,绝不是笔墨对丘壑的被动模拟,是“如蚕食叶,偶尔成文”的一种纯任自然的心象。所谓“画为心印”,“书为心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