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成都2010年引入富士康这只“金凤凰”后,许多四川公务员在年底考核中就多了一项内容——能否完成富士康的招工任务。成都富士康是中西部迄今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是四川省1号工程,也承载着成都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发展,打造几千亿元IT产品产业链的希望。而在引入富士康时,除了优惠的税收、用地等条件外,四川省政府还承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条件:帮助招募一线劳工。(据4月27日《经济观察报》消息)
企业用工是企业行为,如今政府要越俎代庖,原因是当时引进富士康作了承诺:“帮助招募一线劳工”。富士康用工量大,而工人又不愿去,于是富士康躺在政府身上,要求兑现承诺。就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就接连出现:为招募富士康员工,政府层层下达指令,做到了责任到人,实行奖惩制度,多招有赏,不够有罚,这招工纳入年终考核,让公务员人人自危。更有甚者,招不足员工,还有公务员顶缸进富士康打工的事。于是人们要问,是政府管辖企业呢?还是企业绑架了政府?市场行为怎能由政府一手包办?
企业招工是市场行为,理应按市场规律办事。人们就业选择的只能是劳动环境好,待遇佳的企业。如果两者不能满足打工者的需要,即使是强拉而来,又有何用?于是我们看到富士康的用工流动性大,员工干了不久,甚至不到一月就离开而去,于是为富士康招工的事便成了政府心头之痛。刘宝玉(化名)是公务员,但不得不去成都富士康工厂“顶工”,因为机关领导对她说,“招不到人,只能自己人去”。
招不来员工,公务员都要去“顶工”,政府为富士康可谓“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政府形象何在?看似殷勤,实则无奈,政府又何必自苦如是?
企业招不足工,当检讨企业的用工行为。或是劳动环境欠佳,或是待遇不善,如今不从这些地方着手,研究改进方案,却一味地依靠政府行政权力来解决问题,这只能说是“药不对症,计不对策”,产生的效果自然有限。
古时有“千金买骨”的故事,以重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于是各地的千里马纷纷而来。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要待遇好,何苦缺工用。富士康的待遇不算优厚,这也是打工者却步的原因,企业要解决“用工荒”问题,还要从问题的症结上入手。
有句成语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花朵开得艳丽,慕名而来的赏花者自然会踩出一条路来。富士康如果真的成为打工者的乐园,这工还需要“拉郞配”吗?政府还需要为之“拉夫配”吗?
政府要帮助富士康解决用工问题,就要从转变企业用工理念入手,让员工切实做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如果富士康的用工环境优良,员工待遇上佳,那么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将蜂捅而入,政府还会为富士康的用工而焦头烂额吗?舍此而不为,将本是市场行为的事,当成了行政上的事,只能说是“干劲虽大可惜用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