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名家访谈>> 正文

不为功利,做喜爱艺术的“真画者”—刘波

中国企业报道  2012-12-19 13:55:04 阅读:
核心提示:刘波,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国家二级美术师。发表艺术评论50余篇,出版包括译著《范曾画外话》、《刘波》画集等5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

  刘波,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国家二级美术师。发表艺术评论50余篇,出版包括译著《范曾画外话》、《刘波》画集等5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

  对刘波先生的采访是在其画展上进行的,几张硬凳、两盏热茶,先生坐一隅,谈笑生风。诗文画作、佛经道义、古典西学,先生纵横捭阖、朗然畅谈。不时有观展者驻足,先生亦微笑相应。其人之质朴大方,其画作之清丽典雅,其深厚之文化底蕴,其不问世间浮华、对艺术孜孜不倦之求索,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当代著名诗人叶嘉莹称赞其,“资质与根基兼具,丰华硕果指日堪期。”

  ■师从范曾,体悟大家风范

  “诗心有寄宏门学,画笔还随远岸槎。衣履六朝多古意,丝弦繁会接清笳。”——刘波诗

  刘波学画,是科班出身,由本科而硕士而博士,系统地就读南开大学,师从范曾教授。

  刘波曾做诗讲述其十年从师问道的艰辛和快乐。“又见西窗日影斜,十年大道感韶华。诗心有寄宏门学,画笔还随远岸槎。衣履六朝多古意,丝弦繁会接清笳。相期上寿嵩云际,满树应开自在花。”刘波说,自己从范先生那里不仅仅是学习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体悟到先生画作蕴含丰富的大气象,学习其不追时流的平静之美、大家风范。

  为了让自己的画作蕴含丰富,在专业的绘画、书法之外,刘波读书涉猎广泛,诗文歌赋、文史哲学、古典西学,且常常沉湎其中,怡然自得。一次范曾老师画了观音菩萨像,随手题词,“莲界喜重开”,一时想不出上联,便让围观的众弟子都来对联。有两位弟子先拟出上联,老师都觉不妥,直到刘波缓缓念出“梵音弥六合”,老师大喊“妙”,随即题在画作上。

  再次提起自己跟随老师学习写作诗词的往事,提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刘波依然很激动。 “我喜欢读书,喜欢诗词,并不觉得这些与绘画无关,相反我认为这些对绘画相当重要,是修炼成为大家的基本。”

  上清凉,功夫更在笔墨之外

  “刘波之画,长于用线,功力精微,能于敷色,色韵淡雅,精密实写,秀骨清相,令人矜躁俱平,以为难能可贵。”——著名批评家、书法家、画家梅墨生语

  浸淫沉湎,日积月累,刘波的画作中自有一股清气升腾,自成风格,不与时同。刘波称自己的画风为“无上清凉”。“这些不是单靠笔墨功夫得来的,更重要的是修心”,心灵澄澈则作品清新。

  刘波说,读诵前人诗文,不必斤斤于文字的美奂,更应该专注于情感的纯度和胸襟的气象。对于经典画作,我们学习的目标不应该是前人的墨迹,“师心”才是学习的本质追求。先贤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功夫在画外”的圆融、丰沛的精神气象。东晋顾恺之的绘画高古而飘逸,那不仅仅是画画的问题,也是胸襟、气度和滋养的问题。他交游的人士:大将军桓温、丞相谢安、名士支道林、王羲之等,皆一时之选。非趋附、非攀缘,他们乃是相互倚重的高士。那个时期是中国文艺自觉的开端,对个性的张扬、对艺术的讲究和那时期人物的风度一般无二。有高迈、超拔的胸襟,然后有迥出俗尘的眼力和表达。

  正是有此感悟,魏晋高士也常常成为刘波笔下的主人公,他用画画完成自己和古人的对话,和古人的心灵交往。“我不敢说自己画画有什么成就,我欣喜的是自己36岁时已能做到36岁时已能做到表里俱澄澈……”

  刘波之能“清”,还有一个原因:他于佛学亦有研摩,常读经,也常交游佛道中人。深契佛理,进而作用于人生,自不免于淡然超脱,自不免于抱道自爱,由是有一股清气在。正如司马迁对屈原的礼赞,“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文人不相轻,不断地学习他人所长

  “平生多感激,醉后发轻狂。”——刘波语

  “文人为什么要相轻呢,如果我能携众家之所长,必将有所增益”,刘波说,“我很感激在我不同的时期,遇到了不同的师友给我很多帮助”。

  师从范曾教授,后跟随叶嘉莹先生学习诗词,与同辈画家切磋技艺,这些都让刘波先生受益菲浅。“对于别人的长处,我会铭记不忘,然后细心钻研,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刘波说。读大学时,如果他的画作不够好,或者不如别人时,他就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差距在哪里,怎样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超越。就这样,不断超越中,刘波的绘画日益长进。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刘波也擅于随时随地的学习,大学时期的刘波总喜欢和不同院系的学生清谈,海阔天空、忘乎所以。 “那种没有丝毫功利目的的谈话日后竟然成为我画面上主要的情境。”这些积淀不断提示我从现实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来。

  刘波认为,能够永远保持一种平和、沉静的心灵,不骄矜、不妄作、不怨尤、不放弃,在自己钟爱的领域持之以恒的积淀,必将产生属于自己的真知。一旦发现其他人不能代替你,感觉、手法上独立、自觉的意识日渐强烈,那就标志着你的心灵真正拓展到一个自由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切古典的滋养和自然的启示,师长的教导和同侪的促发,都成为自己内心乐于接纳的助益。

  不为功利,做喜爱艺术的“真画者”

  “盲目的灌输不会打开人的心灵去体味、接纳和拥抱艺术,人群中或有一二艺术天才,也会因疲于奔命的应付而夭折”——刘波语

  一个喜爱艺术的民族,是充满生机和创造的民族,一个亲近艺术的人,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灵感的人。但是对于家长强迫孩子盲目学艺刘波却深表忧虑。他说,很多家长不是出于对绘画、对艺术的热爱而让孩子去学画,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为了各种功利的目的,不加选择的送孩子去接受不是自己喜爱的培训。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艺术,即使有一二艺术天才也会在盲目灌输中夭折。

  一次,刘波的某个朋友带着孩子和孩子的绘画作品,请他指点。“我一看那孩子的眼睛,就对那位朋友说别让孩子学画了。”刘波说,十来岁的孩子本事天真烂漫的年纪,眼神中却写满了怨恨,绘画对他而言全无乐趣,怎么能画好画呢。

  与此相反,我们对艺术的亲近,完全是自由的下意识的。既无目标可定,也无日程可计,或怦然心动于一段旋律而步入音乐的圣殿,或悠然神往于一幅杰作而醉心于绘画展览。“我曾前往俄罗斯的大博物馆,随处可见幼儿园小朋友的身影,成群结队来参观大师的杰作,天真的神情中充满着对艺术的向往”刘波说,这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对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刘波对年轻的家长有三条建议。其一,给孩子创造亲近自然、接触经典作品的机会,带孩子去看名家展览。其二,买经典作品汇聚的画册,让孩子不自觉中得到熏陶。其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优秀的画家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