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叔方的童年和中学是在如诗如画的浙江省宁波近郊的勤县度过的,他的祖上在勤县的郑家村。冬去春来,在城市里念书的郑叔方,一有机会就回到那青青绿山,潺潺溪水,小鱼畅游其间的故乡。他时而游水嬉戏,时而又静静品尝着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陶冶着他那特有的情怀和梦幻般的心灵,渐渐地抒写着人生的意象。
郑叔方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既运用中国画以墨为主、以线造型,干湿浓淡相宜的技法,又大胆融入版画中的大块白、大块黑以及水彩画中的色彩冷暖对比等艺术语言,经过数十年的磨砺,终于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他用水墨渲染的画中,那一山一水、一舟一筏、一草一木都清馨淡雅,层次丰富,流畅而委婉,无不寄托着他对故土的依恋,反复品味似意尽而味无穷。同时郑叔方表现的西北黄土高坡,南国秀丽的风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不笔墨畅快而淋漓。
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绘画只如实反映再现客观世界,那么画家带着这样的脚镣跳舞,该受到怎样的艺术羁绊?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引进,无疑打破了空泛概念的传统水墨程式和对生活的歪曲和束缚。但作为以线为主的中国画,从本质上说从来不是写实的,中国传统的设色工笔画,虽然也有应物象形的写实性,但那种写实本身具有某种假定性,即是以真实刻画为基础,却又与所描绘的物象相去甚远。应该说郑叔方对传统的绘画本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将其中的构成之美加以提炼、强化、夸张,虽末脱离传统的绘画范畴,但毕竟打破了中国画的传统线描、写实性作品一统的倾向。郑叔方的江南水乡画无论疏体还是密体,都力求体现画家自己的认识,都注意把握形体的全局,关键处严以定位,非关键处适当夸张放松,力求以写实为基础参照写意,以形似求不似之似,做到寓丰富于简练,寓复杂于单纯,让作品更有效地突出画家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感受。
新的意识、新的表现手法的滋生和拓展,使郑叔方的艺术创作与时代更加合拍。他注重在本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艺术之特长,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近年来,他曾多次出国考察,在各国的艺术海洋中,他思考探索着自我的发展。尤其是他多次较长时间地在法国考察,他被法国丰富的艺术瑰宝和浓浓的人文气息所吸引。巴黎这座既古老又现代既美丽又优雅的城市,使他在朦胧中又依稀发现了故乡的影子。这种感悟使他又一次的打开心扉,使他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创作欲望,他大胆地融合西方艺术语言,以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在心源。他在近年的作品中,大胆地舍弃了对景物细部的描写,而是抓住其表现物体的灵魂、大轮廓、大结构,运用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流畅和富有动感的线条,加强色彩的对比效果,挥洒出灵动的空间。尤其是在他巴黎的作品中,既表现出城市的风貌,又突出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印记和现代人的情趣,可以说郑叔方真正做到了在中西技法的融合中拓展,在古老和现代的反差中表现和超越了自我。
塞尚说画家“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替自然”。自觉传承传统的绘画技法,融入现代的造型观念,“写意”逐步取代传统的“写实”的绘画之路,在他的绘画中人物、花草、树石却从来也没有让人看不清。他在画的点、线处理上显示了自己独特的控制能力,并努力把“具象”和“抽象”两个因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郑叔方说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抽象,因此,近年他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应该说郑叔方的画是雅俗共赏的,有一定审美修养的人可以逾越描摹的某种物态,通过画家构建的笔墨形式和色彩世界去欣赏画中的 “抽象美”,而一些欣赏不了抽象美的人,则可以从他描摹的那些生意盎然的形象上获得一定的审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