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时间以来,产品“同质化”的呼声甚嚣尘上。说这话的大企业有之,中小企业也不乏其人。涉及行业几乎无所不包:汽车、家电、IT、服装鞋类、农副产品……似乎这个世界的什么产品质量都达到了“同等水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高、中、低档之分,再也没有假冒伪劣存在,小老百姓大可放心消费、高枕无忧矣。很显然,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站不住脚的!
产品定位不同决定品位各异。不管国内还是国外 ,即使产品类别相同,也是有高下之别的。劳斯莱斯、宾利这类车中贵族怎么会和国产的夏利、昌河一个价?康奈、森达这样的“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它的定位也是追求品位的成功人士;雅戈尔、报喜鸟西服大概不会卖几十元一件。
既然如此,那些拼命鼓吹“同质化”的又都是些什么人、什么企业呢?只要调查一下你就会发现,多半是那些进入某行业不久、“名气”还不够“大”、还不怎么“吃得开”的“二类”或“三类”企业。当然也有一些缺乏务实精神,不愿调查研究,只知道跟风的部分媒体或媒体从业者。这类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名企是无法相比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没有或很少拥有拿得出手的“专利产品”,但是他们很会模仿、克隆。急功近利的侥幸心理促使他们到处寻找成功的“捷径”。于是,他们就精心策划几起能够引起“轰动”的“新闻”,炒作一些玄而又玄的消费“概念”,再四处散布“同质化”的迷雾,以造成一种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与那些老牌名企已经“比肩而立、称兄道弟”了——“同质”了的假象。自己不再是出身“寒门”的“丑小鸭”,而是一名“腕级人物”了!
兵法云:“兵不厌诈”。先放出几个烟幕弹、然后浑水摸鱼,乱军中取敌方上将首级,这才是聒噪“同质化”之人的醉翁之意!
其实,你的产品质量、你的服务水平与真正的名牌大家是否“同质”,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是骡子是马”,消费者只要“拉出来遛遛”,就什么都知道了。也许一开始,有些人禁不住你的“人造新闻”、你炒作的“概念”的诱惑,买了你的东西,一旦试用,感觉“不爽”,恐怕这种愤怒带来的“副作用”,会彻底砸烂你的招牌、砸碎你的饭碗!
百年老店是靠平常心态、诚信经营、稳扎稳打干出来的!投机取巧,靠虚假信息哗众取宠,蒙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最终“速成”不了,反而“误了卿卿性命”。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