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珍珠串起富民强国梦

企业报道  2014-11-24 08:26:09 阅读:
核心提示:在世界珍珠行业有一句话很典型地说明了诸暨山下湖镇在珍珠界的地位: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作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珍珠之乡”的山下湖

  2005年,浙江诸暨山下湖镇的珍珠企业产值达61.83亿元、销售额达58.70亿元、自营出口达1.1亿美元。产业集聚发展,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个产业,并且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一个小镇,走出了一条真正的富民强国之路

  一个小镇和“国际中心”

  在世界珍珠行业有一句话很典型地说明了诸暨山下湖镇在珍珠界的地位: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作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珍珠之乡”的山下湖,淡水珍珠年产量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70%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

  “我们镇上的居民70%左右是从事珍珠产业的,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也来自于珍珠业。”山下湖镇党委书记何鸿成介绍说,现在,山下湖的淡水珍珠养殖面积已经达到38万亩,遍布全国五大淡水湖区域12个省市。珍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也不断提升,目前有珍珠深加工企业315家、贸易企业162家,其中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珍珠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8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养殖基地为基础、专业市场为龙头、加工企业为骨干、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产业经营格局。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山下湖正以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为依托,全面推进和深化二次创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并以正在全力打造的华东国际珠宝城为支点,着力将浙江诸暨珍珠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珠宝产销中心。

  “同时,我们也在循环经济和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山下湖镇副镇长姚江海告诉记者,剖蚌产生的废液COD含量丰富,直接排入江河容易使河水发黑,污染当地环境。去年,山下湖镇与诸暨市农业局能源站合作,投资20多万元对剖蚌产生的废液集中回收,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后产生沼气,向村民供热、供燃气。原先剖蚌时要废弃的大量蚌壳和蚌肉,现在也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位“老何”与产业发展

  在山下湖,说到珍珠产业的发展,有两个老人是必然要提到的——何木根与何桥江。

  何木根是珠乡第一个养珍珠的农民,在当地有“珍珠教父”之称。

  1969年的冬天,迫于生计的何木根上了萧山人的蚌船,帮忙打捞河蚌。从那一天起,何木根就跟河蚌和珍珠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次曲折和失败,受过无数乡邻不解的嘲笑之后,直到1972年下半年,何木根终于在自己的蚌塘里收获了第一批珍珠——1斤4两。

  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何木根的1斤4两珍珠辗转经过一年多才卖出去,一共卖了497元。这个消息使得何木根所在的村子炸开了锅,因为在当时497元是一笔很大的钱。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珍珠成为邻近四方村民致富的共同梦想。而何木根也没有独美于己,热心地把珍珠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

  “关于珍珠产业化发展问题,我们镇上有一位‘活字典’。”姚江海向记者提到的“活字典”就是何桥江。

  当地的珠民给何桥江的定义是:珍珠产业的重要推动者。

  由于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珠民们养出来的珍珠很难卖出去。珍珠产业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地下贸易”。由于珍珠私下交易的非法性,珠民被罚、被骗的事经常发生,致使不少珠民陷于破产的境地。时任乡农科站站长的何桥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政府指派负责筹建一个简易农贸市场。

  “当时市场是由毛竹和玻璃钢搭建起来的,烂泥地面,20多个摊位用办公桌拼凑而成。名为农贸市场,里面交易的实际上是珍珠。”何桥江说的这个市场从1987年3月开张到1989年底新市场建成时,珍珠摊位已增至360个,年成交量达35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集散地之一。

  何桥江参与建设和管理了第二、第三、第四代交易市场,为如今诸暨珍珠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诸暨珍珠市场是第五代了,有精品房100间、固定摊位1000个,可容纳5000人同时进场交易。珍珠年交易量达640吨,交易额超过12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珍珠产品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

  三个名牌与品牌建设

  2005年9月,是诸暨珍珠产业又一个里程碑——养殖珍珠起家的3家珍珠首饰企业拥有了3只“中国名牌产品”,它们分别是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千足”品牌、浙江阮氏珍珠股份有限公司的“阮氏”品牌、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的“佳丽”品牌。

  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采用了“四轮驱动”的品牌推广发展战略。一是养殖保基础。即将珍珠养殖作为产业的龙头和命脉,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科学创新,获取同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提高珍珠质量。二是不断创新工艺和设计,提升产品档次。三是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四是培育和构建全球销售网络,并与世界上知名的珠宝企业建立贸易、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

  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会长詹伟建介绍说,现在诸暨的珍珠产业还处于一个产业链的低端,主要利润来自珍珠养殖和原珠出口。品牌的附加值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在世界珍珠产业链中,中国珍珠产量虽然约占总量95%,但销售总额只占全世界贸易的10%左右。如今,随着产业规划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珍珠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珍珠应该改变自身的形象,以高品位、高品质进军国内外市场。

  四大瓶颈和珍珠强国

  作为行业协会的领头人,詹伟建考虑更多的是整个珍珠行业的未来命运。

  采访詹伟建时他谈到了他的“四大忧虑”,而这“四大忧虑”正是制约当前我国珍珠产业健康发展的“四大瓶颈”。

  瓶颈之一:技术落后,利润低下。由于珍珠养殖门槛低,许多养殖户往往急功近利,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使大量低档珍珠流入消费领域,自毁形象。从养殖技术来看,虽然我国淡水养殖珍珠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但由于育珠的主要群体是农民,科学生产观念薄弱,导致整个产业质量低下。

  瓶颈之二:无序竞争,后患无穷。一旦珍珠养殖规模急剧扩大,就立刻会引起全球珍珠价格的激烈竞争,采购商在大量货源面前必然竞相压价。而国内珠商为了达成交易也势必压低珍珠收购价,珠农为了生存便采取缩短养殖时间来降低成本。如此恶性循环,势必遗患整个珍珠产业。

  瓶颈之三:养殖规模失控。这一病症导致两大硬伤。一是珠民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低档珠甚至废珠的养殖中去,而迫切需要提高的技术领域却资金匮乏。二是大量养殖使珠价走向低谷,不仅失去了高额的附加值,更损害了珍珠在人们心中的高贵美好印象。

  瓶颈之四:政策空间关乎产业存亡。“目前主要是税收问题。”詹伟建说,我国珍珠企业的综合税收累计达30%左右(不包括所得税),在珍珠的加工环节还要加收10%的消费税。

  除此之外,高税负和征收细则的不完善影响了珍珠企业的做大做强。何鸿成在谈到消费税的问题时这样说,“在珍珠加工环节征收10%的消费税,致使众多珍珠加工企业不愿进行深加工和研究开发。”

  何鸿成同时又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消费税的问题应该有办法能解决。也只有把上面说的这些瓶颈都解决了,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从珍珠大国到珍珠强国的质变。”这是何鸿成和詹伟建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所有珠乡人民的梦想。

更多专题
珍珠串起富民强国梦

在世界珍珠行业有一句话很典型地说明了诸暨山下湖镇在珍珠界的地位: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作为...

北钢寻到市场生机

在北钢集团的子公司中,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流通企业——大连东展集团公司。它的成长超乎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