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职场动态>> 正文

从“红顶煤商”撤资回顾政商博弈

企业报道  2015-01-16 10:01:19 阅读:

  在国家四部委“最后通牒”的期限又“宽限”,且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对党员干部,要让其受处分,丢帽子;对职业经理人,要罢免其任职资格,丢位子;对黑心矿主,要让其倾家荡产,丢票子”的强硬表态后,政府官员和国企负责人才开始撤资,凸显地方“红顶煤商”在与政令博弈中心存侥幸。

  要求公职人员主动撤出入股煤矿投资的最后期限却少有公职人员主动从煤矿撤出投资。一位煤矿老板透露,不少官员表示“宁不当官决不撤股”。他说,“每年投入20万元收益至少是20万元”,投资入股煤矿至少100%的高额回报使不少官员心存侥幸。这位煤矿老板比喻官员从中受益是“比抢银行都来得快,并且不承担任何风险”。一些煤矿老板已经和官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官员为煤矿提供保护伞,煤矿则成为官员的“摇钱树”。

  虽然各级纪检监察和安监部门的决心无可怀疑,不过,从以往历次治“顽症”的成败得失看,人们最担心的一种结局是:在临兑现政府诺言,需要严惩不怠的关键时刻,会冒出个“种种原因”来搪塞。部分官员“宁不当官决不撤股”的态度,显示出官员与煤矿的利益结合十分紧密;同时也说明,行政控制对部分基层官员已失去了约束力,失控现象很严重。

  然而,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从媒体披露的山西、陕西、河南、吉林等省官员干部从煤矿股份撤资情况来看,“红顶煤商”股资之低,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有的省人均股资不足2万元;而一个小小的四川达州退股的41人,退出超过1亿元的股金,人均入股资金大于244万元,绝对是重量级的超“百万富翁”,其中还有3位自愿申请辞去公职经营企业。且不说谁的数据准确,起码闻出点博弈的味道。

  现在的“红顶煤商”其实就是权力与资本的黏合物,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畸形儿”。而反腐败,一个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严防权力病变为资本。权利和资本本来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就可能互相转化:这些“辞官下海”的曾经的官人,可以说是已经成功将权力变为资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的成功商人;下一步,这些掌控资本熟悉官场运作规则善于钻营的成功商人,也许又在考虑如何将现在的资本转化为权力了!

  看来现在是筹谋长效机制的时候了,据说一些地方正加快以法管“煤”的进程,力图依法解决“顽症”。

更多专题
悄然崛起的英力特化工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常胜将军”常德传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