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弘扬企业家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企业报道  2015-01-29 09:41:43 阅读:

  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家精神应该成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先进文化,这是振兴民族工业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薄弱和企业家精神的缺乏是一个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突出的现实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国际强势主流文化的一种压力。而这种强势主流文化,往往是由人家的优秀企业家及其精神所承载的。

  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1.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今天的世界,每一个成功企业的故事后面,都蕴含着厚重的现代企业家精神;每一个知名品牌的前面,都走过一个或几个引领它迈向卓越的企业家。今天,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家的质与量的差距。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当萨伊定律比凯恩斯主义要灵验时,表明企业家一定走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当企业家的创造性决定着万花筒般的世界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则必然是那转动变幻粉彩之万花筒的永恒发展之力。

  当我们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考察世界各大经济体崛起的历史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一定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一定孕育出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社会精神作为上层建筑,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过程中,其能动作用则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今天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2.弘扬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当代社会精神转型的首要任务

  当世界进入了科技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主流精神就由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所体现。今天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来表现,社会的主流精神传承民族精神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欧洲企业家精神的诞生就是当时欧洲社会精神转型的成功案例。从人格化的层面来看,欧洲社会从骑士贵族精神实现了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欧洲成功地实现了从神权和皇权统治下的封建意识,向自由平等的现代商业观念的转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极其迅速地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成功地实现了由武士道精神向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尽管源于“骑士道”文化和“武士道”文化的精神是两种不同气质的企业家精神,但同样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同样实现了时代的社会精神的转型、同样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

  世界上没有现成的发展道路可以复制,但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可以遵循。中国的社会转型及时代精神的重塑,也必然要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走“以借鉴外来文化为契机,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的道路。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今天,中国应该有更为清楚的社会精神转型目标了———中国必须实现士大夫精神向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实现封建小农意识向现代商业观念的转型,中国必须有培育和呵护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这是今天我们彻底实现社会精神转型的首要任务。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源泉

  相对来说,现代工商业产生、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供给,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西方国家比中国更加及时和充分。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既有经商有方,万贯家财的陶朱公,还有亦官亦商,“最为饶益”的“红顶”商人子贡;从近代看,则有晋商和徽商的辉煌,也有海外华商的成功;从现代看,有温州商人的崛起,有我国台湾、香港的经济奇迹,在东亚文化圈有“论语加算盘”(日本)的成功,在东南亚有儒家资本主义(新加坡)的先例。这些骄人的商业成就无一例外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

  中国企业家

  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特质?

  当我们研究企业家的问题时,有一种人是绕不过去的,就是经理人。人们还把职业地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称之为“职业经理人”。但是对这一类人要定义为企业家,就产生了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所有者,或者拥有资本,又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是企业家;不拥有资本,仅仅受雇于企业做企业管理者的是经理人。但有些人认为,“企业家”与“经理人”的关系正如同土豆与马铃薯,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追溯历史,谈到职业经理人也不免让人们联想到“职业军人”。所谓“职业军人”,俗称“雇佣军”。在推崇“主人翁精神”的国人心目中,“雇佣军思想”是颇具贬义的一种概念。其实早期的雇佣军也未必都贪生怕死和没有战斗力,其中也不乏优秀者。而最典型的雇佣军是瑞士雇佣军,在16世纪中叶时,梵蒂冈罗马教廷遇到入侵,当时各国雇佣军面对强敌,纷纷逃散,惟有瑞士雇佣军殊死抵抗,147名官兵全部阵亡。入侵平息后,罗马教廷非常感动,为表扬瑞士雇佣军的职业精神,决定永远只雇用瑞士职业军人作为梵蒂冈的军队,米开朗基罗为之设计精美军服,从此罗马教皇雇用这支瑞士职业军队一直到今天,作为罗马教廷的正式卫队。这种精神恰恰传承给了今天的职业经理人。

  既然我们追溯企业家的概念和职业经理人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职业军人。那么只要我们从行为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层面来分析,企业家和经理人是很难有明显界限的,他们都属于企业家群体。

  因此,循着“行为”的线索来定义企业和企业家,其概念可以分别表述为:企业是持续理性地确定财富的过程的行为;或企业是持续理性地确定财富的过程的组织。企业家是领导和管理着持续理性地确定财富的过程的组织或群体的代表者。

  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社会的精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素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带领一个团队成功地发现、创造财富;他们敢于冒险、善于决策、把握商机;他们有号召力、影响力、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们有丰富的综合学识和处理问题的智慧;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危急关头指挥若定、高瞻远瞩;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是特殊的人群,因此他们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和素质就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它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描述的一种超越、升华。

  在企业家精神中,深刻地蕴含着7种精神特质,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正是这样7种精神,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企业家人格特质,也就是中国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进取精神:一团用激情燃起的永恒活火。企业家首先有一种进取心,只有进取,才能发现并获取财富。要进取,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马克思曾讲,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他有永不满足的扩张冲动。现在的企业家不能视为早期的资本家,但是进取精神对于企业家同样不可或缺。我非常赞同这样一句话:有胆无识,尚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有识无胆,机会等于零。要进取,必须执著。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创新精神:不创新,毋宁死。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创新是迈向财富的另一条捷径、创新是利润所在,更是快乐所在。如果说资本家是“吸血鬼”,那么企业家就是创新之神。对于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自己有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把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变成一个创新组织的能力,即创造一个创新组织的能力。改革和创新这种时代精神是企业家的必备素养。

  契约精神:一杆公平的秤。契约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在商品经济的交易中,最早的契约是衡器。对于交易买卖的双方,秤(衡器)给了他们公平。没有这种等价交换的公平,任何商品交易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追求公平的精神。要具备契约精神,必须具备合作精神。真正的企业家不是“超人”,而是“蜘蛛人”,很擅长合作,而且善于把合作精神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

  诚信精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诚信原本就是生意场上的第一原则,是企业家最大的无形资产。企业家的钱永远都不够用,不是跟他的消费比不够用,是跟他要做的事比不够用。不管他的财富排世界第几位,他总是最缺钱的一个群体,所以企业家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信用。否则社会融资就会永远成为问题,所以企业家的江湖龙虎斗,到了最高境界就是道的竞争———品牌和信誉的竞争。

  敬业精神:朝圣者的心情加顶礼膜拜的态度。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企业家不挣钱就不配作为企业家,经商不挣钱天诛地灭。但是企业家要具有安贫乐道的美德。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企业家是为了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干事业。

  奉献精神: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奉献精神是文明社会对企业家的新要求。早期的企业家和资本家,很难对他们作出区分。资本家的贪婪与残酷是人们一致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不知不觉的流淌之间,人们突然发现,有那么一批资本家不再那么残酷和贪婪了,不再那么血醒地剥削工人了,甚至社会上的慈善家队伍多半由他们所组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首先想的是他要做的事情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奉献给社会;因为奉献,所以无私。

  民族精神:经济全球化,企业家有国籍。民族精神是企业家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企业家承载了当今世界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企业家要具有民族精神,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企业家要有民族文化修养,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资本没有国界,但企业家是有国籍的。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至少在四个方面超越了自然经济时代的社会精神。一是企业家精神的平等观念超越了所对应的旧的等级观念;二是企业家精神的契约观念超越了所对应的旧的人治观念;三是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观念超越了所对应的守旧的观念;四是企业家精神的诚信观念超越了所对应的权变的观念。

  如何建构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呢?

  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民族工业的振兴,离不开一支有刚毅“魂魄”的企业家队伍。而这个“魂魄”就是代表中华民族时代文化主流的企业家精神。从几个世纪之前,中华民族就面临着一个企业家锻造工程,一个社会精神转型的工程。今天,这个工程还不能说业已成就。而面对着企业家数量短缺、企业家精神缺位的现实,造就这样的队伍,更是一个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个无形工程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探月工程”之类的有形工程。要完成建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这一伟大工程,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因子

  一个民族从历史的远方走过来以后,所沉淀下来的是什么?是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什么?还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闪烁着的无穷无尽的现代商业精神的因子。中国文化从远古时期就尊崇创新精神。特别在今天,华人文化圈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说明了这一问题。

  2.必须为构建企业家精神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文化土壤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发展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因子,但有没有得到制度和文化的土壤又是另一个问题。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也难成就参天巨树。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在历史上一直面临着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制约,对此必须清理。

  必须抛弃轻商文化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束缚。历史上技术和资本,在中国都不缺,但并没有发展起发达的商业文明,没有锻造出一个企业家的阶层。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创业的文化动因。社会上没有支持经商的“氛围”。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企业家,但并没有被我们民族进行很好的塑造、歌颂、或者包装。对于企业家的短缺和流失,必须反思和抛弃我们重仕轻商的“文化氛围”。

  必须抛弃制度的缺陷对企业家精神成长的扼杀。除了文化原因,扼杀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的另一因素则是制度上的缺陷。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政治制度设计的就只是对文治武功的尊崇,而对经商济世却是千百年来没有从制度上予以肯定。

  文化观念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创立,那只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条件之一,远不是条件的全部。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无论再新的观念,再好的企业精神,也都无济于事。所以,当社会步入历史的转型之中时,最为珍贵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只有当二者兼备时,成功的历史转型才可能实现!

  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家精神应该成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先进文化,这是振兴民族工业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如果说以社会先进文化形式出现的社会主流精神是成长于体制和文化土壤上的参天大树,那么为了培育这个参天大树,当我们选定传统文化的因子为种子时,关键的就是要确保体制和文化土壤的供给了。当有了这样丰富厚实的土壤时;当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主流精神而成长为参天大树时;那么由这种精神孕育出来的“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新伦理必将结出历史的丰硕成果。

更多专题
外资“淘金”带来的伤害

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

中国南车以创新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在本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