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娥街道是上虞市的工业经济重地,是上虞市首个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乡镇(街道),改革开放以来,曹娥人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不断努力创新,2007年,街道工业销售额达到143亿元,总产值达到152亿元,辖区内的企业总数1500多家,其中3家上市公司、4家上虞十强企业、14家上虞百强企业。但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以党委书记徐文华为首的新一任街道领导班子却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而是为曹娥街道的长治久安和农户们的致富小康在更加努力地开拓进取着。
曹娥街道的人都知道,这两年曹娥街道之所以能够在“两创”中走在前面,成为上虞乃至浙江省的创新创业典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能文能武的“警察书记”徐文华。
文以创新文以安民
徐文华这样对我们说,尽管曹娥街道的工业发展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辖区的势头多在大型企业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还很艰难,而到了那些农民家庭中,很大一部分家庭还是在打工和温饱状态之中,说到小康还差很远呢。
街道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直接面对的是老百姓,如果不能让街道内的每个家庭和每个农户都过上小康的日子,那是街道工作的失职。
2007年初,徐文华来到曹娥街道任职办事处主任。曹娥人都说,徐书记干工作,能文能武。刚到街道,他就被指派去调研“村改居”之后的农民生活情况,他跑遍街道辖区内的27个行政村(居委村)和9个社区,细心观察、仔细思索、多处求证,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向当时的书记递交了厚厚的调研卷宗,提出了自己对曹娥街道发展农民家庭作坊的独到建议。街道随即依据这些建议提出“111工程”建设,即每年新发展100家私营企业,新发展100家家庭作坊,培训和转移1000名农村劳动力。同时,街道配套出台《关于开展111工程的实施意见》,辅助落实细则。
2008年初,徐文华上任党委书记之后,又推出了一个更有力的举措———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即通过邀请街道辖区内大中型企业的老总担任培训讲师,为街道农民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产品的技术要求,然后由街道负责对接协调,对有创业意向的农民进行登记,同时推动企业的产品对农户外包。
2008年4月份,街道在卧龙集团举行了第一期孵化培训班,计划名额200名,结果前来报名的村民超过300人,还有很多邻近街道的村民也慕名前来听讲。
“111工程”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不仅是曹娥街道发展家庭作坊和家庭工业的创举,也在上虞市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再过两天,我们就将举行第二期孵化培训班了,这期培训是专门针对街道内有创业意向的女性开办的,名额早就报满了。”村民们的热情和支持,是徐书记和曹娥街道收获的最欣慰的回报。
武以开拓武以护民
徐文华从警20年,从小民警到副局长,先后立过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他和他所在的局室实现过连续3年上虞市命案侦破率100%。而今脱下警服做起了地方文官,他又把警察职业的拼命精神和干练仗义的勇者作风带到了整个街道和街道工作中。
他对街道办的每一名干部职工说,我们是基层群众最直接面对的政府机构,我们最需要的是踏实落实老百姓的每一个嘱托和要求。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说即做,做即果,言行一致”。凡是推委拖延工作的,凡是光说不做、虚于应付的,街道绝对严厉批评,从重处罚。
在一次村委选举中,有人拿黑社会势力吓唬过徐文华,想以此控制选举。徐文华当时就笑了,他说,“面对持枪的歹徒我都敢一个人冲上前去跟他们搏斗,你们这点伎俩还想镇住我吗?”
当我们问起他,从警界工作的“武”转到街道工作的“武”,这中间需要怎样的角色转换?徐书记轻轻摇头,哪里的工作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没有什么不同。
在“111工程”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道路上,徐文华和曹娥人将坚定地走出自己的特色,培育出更多的农民创业者,让更多的农民家庭作坊发展成家庭工业或者更大的企业,成为曹娥工业发展结构中的新亮点。
徐文华采访手记:
在采访徐文华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太太径直闯入,对着徐书记情绪激动地抢白一阵,徐书记俯身过去,耐心地边听边点头。原来这是一位因为儿子医疗事故上访的群众,徐书记对我们解释,街道已经做通了医院的工作,只要老太太一家确定好赔偿数额,街道会全力为她家协调落实。警察出身的党委书记,不多见;能文能武的街道干部,不多见;面对歹徒凛然搏斗的警察可能不少,但是,面对村民能够以一颗赤子之心掬一把热泪来体恤百姓疾苦的政府干部,却未必很多。徐文华说,当了20年警察,他没有流过一滴泪,但是在干街道工作的这两年,他却经常为老百姓的事情而内心酸楚。“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我的土地、对我的同胞爱的深沉”。这样的评价用在徐文华的身上,是很合适的。
在创业的7年时间里,高兴江把“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濒临破产的湖钢炼钢车间改制成为今天的永兴...
曹娥街道是上虞市的工业经济重地,是上虞市首个工业产值超百亿的乡镇(街道),改革开放以来,曹娥人凭借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