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我国85%的集成电路、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数控机械、90%以上的汽车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在彩电行业,芯片、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等都依赖进口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在的一个重要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现在,全社会都在支持助力发展自主创新,那么,作为政府和企业桥梁与纽带的商会如何在助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有所建树?日前,本报对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第一副会长张钰晶进行了专访。
“现在我们的企业频频遭遇反倾销,就是企业自主创新缺失的真实体现!”张钰晶显然一直在关注最近的这些案例。
据张钰晶介绍,自1995年1月初到2005年6月底,世界反倾销类案件共2743起针对中国的有434起,占其比重的15.8%。“这种情况对机电出口企业更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段,针对机电产品的反倾销类案件共73起占全国的17%。目前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有增多趋势,自2002年到2005年,反倾销案件共46起,其中发展中国家占30起。”提到这些数据,张钰晶面色凝重。
据了解,在这些涉及的企业中,大部分出口主体是中小企业。其本身存在资金困难,加之有经验的应对反倾销国际律师的缺乏,难以应对繁杂纷乱的反倾销程序。出口主体缺乏主动性,给应对反倾销带来新的困难,但是如果放弃就意味着市场的丢失。
针对这种情况,机电商会加强了法律服务工作,在原有法律部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为机电出口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如今,法律服务已经成为机电商会工作的一个亮点,不仅得到了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认可与褒奖,企业对此更是拥护与感激。“去年河北一个出口井盖的企业,一年的出口额就达几百万美元。在我们的帮助下,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最终赢得了官司。为了表达谢意,这些企业派代表送来了两大包大蒜。”张钰晶不无感慨地说,“企业需要我们提供能够通晓国际相关法律的专业服务。”
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国85%的集成电路、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数控机械、90%以上的汽车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在彩电行业,芯片、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等都依赖进口。国外的专利权人形成利益集团,一方面在技术上对我国企业进行封锁,另一方面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对我国产品发起诉讼。缺乏核心技术不仅导致我国企业无法在价值链中获取更多利益,而且不断遭遇各种知识产权纠纷。为了培育自有品牌,推动自有品牌出口,机电商会健全了行业品牌促进体系,以国际知名展会为窗口,宣传我国的品牌机电产品。张钰晶介绍说:“今年我们将组织企业参加46个国际机电产品展览,包括机电商会独立举办的德国中国机电产品展。通过展会,为国内品牌机电产品提供宣传展示平台,让国际市场认识、了解并逐步接受中国品牌。”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商会也应该有所作为!”张钰晶对商会的要求非常明确。对于已经具备大规模“走出去”条件、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电信、铁路、电力、冶金、建材装备领域,通过商会在境外的资源系统,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项目和市场信息。尤其在资源丰富的拉美、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市场,要组织企业经常与对方的政府和行业部门进行交流,增加项目合作机会。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商会还在一些重点机电行业,如家电、汽配行业,组织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专家,依托商会平台,建立行业技术服务系统。以此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树立“百年老店”意识,从长远角度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自主创新;通过定期举办“机电出口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对接会”,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实现需求和研发的有效对接;通过研究并发布重点行业,特别是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的行业的国际专利技术、核心技术的分布情况,帮助企业避开知识产权陷阱;凭借此服务体系在一些重点行业组织企业建立“行业专利池”,增加对国外专利集团的谈判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