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创业,企业的规模变了,装备水平变了,生存环境变了,而皱纹也悄悄爬上了杨延良的额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已经融入血液的企业家精神。
“博汇”人还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惨淡经营的小厂,和当时杨延良义无反顾地接过重担时的情景。那时这个产品单一、设备陈旧、资产仅几万元的乡办小厂已经面临破产的境地。
杨延良没有让人失望,山东博汇集团今天的业绩是当年的小厂难以想象的:总资产52亿元,员工1万人,年产机制纸75万吨,氯碱、乙烯2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30万千瓦,2003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博汇”已成为一个集造纸、热电、化工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年创业,企业的规模变了,装备水平变了,生存环境变了,而皱纹也悄悄爬上了杨延良的额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已经融入血液的企业家精神。发展、发展,以前是、现在依然是杨延良脑海中的头等大事。
十年的跨越式发展
1991年,博汇集团的前身马桥造纸厂面临破产,工人半年拿不到工资,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包袱。但是马桥贫穷的现状和工人对工作的渴望,激起了杨延良创业的决心,他主动请缨,接下了这副“烂摊子”。
设备陈旧、产品没有市场、资金短缺是当时杨延良所面临的现状,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敢于临危受命,就有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杨延良召集公司所有领导展开紧急的讨论,最后决定:不破不立,即更换原有的陈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杨延良用所有能调动的资金,冒着极大的风险,签订了3台纸机合同,赊购了3台锅炉,使企业初具生产规模。
杨延良始终认为,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993年,当企业的发展急需资金,但又很难从国有银行贷到款时,他依旧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杨延良坚定的信念鼓舞着公司的每一个人,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他调动公司一切力量,四面出击,想尽办法,以抵押形式,从信托公司、基金会等部门筹集到了可贵的资金。终于公司筹集到5000万元的资金,企业生产能力发展到3万吨。回顾这段经历,杨延良激动地说:“那段日子尽管很紧张,但却令人振奋,这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
1996年是博汇集团飞速发展的一年,杨延良抓住合资机遇,引进1亿元人民币建立起自备电厂,并使造纸生产能力扩到6万吨;1998年,公司进一步扩大规模,造纸能力达到12万吨,发电机组容量4.5万千瓦。
杨延良带领公司有关人员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及科学论证,于2000年投资2亿元,新建了13万吨牛皮箱板纸项目,并适时提出了“奋斗五年,争做淄博第一纳税人”的近期目标及“实现双百目标,创建百年博汇”的远景目标,即“实现造纸规模超百万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创建超百年博汇”。为此,公司于2002年初投资8亿元,建设了年产30万吨卡纸项目,该项目的造纸主机是世界一流纸机生产厂家奥地利福伊特的设备,价值6500万美元。为配合新项目的实施,投资2亿元建设了5万千瓦热电项目,两项目于2003年6月份正式投入运行。两项目投产后,公司造纸能力达到了60万吨。
2004年是博汇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一年,共计投资15亿元。15万千瓦热电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占地面积200亩。该项目自2003年5月份起动工建设,现土建工程已经结束。12万吨乙烯项目总投资7亿元,主要设备引进日本旭化成氯工程离子膜设备。20万吨化机浆项目共投资3亿元,主要生产设备引进芬兰、瑞典等世界著名机械生产厂家的设备。该生产线的投产运营,将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之一,将推动集团公司“林纸一体化”的进程,大大改善现有生产原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2004年集团公司将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6亿元。
为配合各项目的实施,博汇于2004年6月份在沪上市,为“百年博汇”的建成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一个“欲望”与“三个压力”
凡到博汇集团来参观的人,在了解企业发展过程后,都不禁会问:“你们发展的欲望如此强烈,你们的动力是哪里来的?”杨延良的回答很朴实:“博汇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马桥人民支持下干起来的,我们要对得起各级政府的领导,对得起马桥人民,对得起10000名职工。”
正是这种“永不满足,争创一流”的发展欲望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当然这种“不满足”是阶梯式的,是伴随着一个个“更高”而递增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伴随着一个新目标的开始。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爬坡过程中,博汇人练就了立足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杨延良说,这种精神源自“三种压力”。
一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杨延良经常说:“本来我们就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强筋壮骨,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不会可怜穷人,强者胜!”正是这种紧迫感,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令他吃不好,睡不好,眼里瞅的,心里想的全是项目。
二是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有人说,危机感是一个民族复兴昌盛的动力。杨延良办公室悬挂的一面镜子上面写到:“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决策者时刻小心谨慎的心态。多年来,在杨延良的带领下,博汇人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与其被人赶着走,逼着干,倒不如自己将工作干在前面。”
三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杨延良更加体会到自己肩上的分量。杨延良经常提到,我们要摆脱“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要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确保全体员工工资有所增长,住房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周边人民从企业发展中得到利益,共享发展成果,服务人民,报效社会。
不断抢占“制高点”
“发展才是硬道理”,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决策者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
博汇创业之初,许多人缺乏信心,担心借帐还不起,对企业决策犹豫不决,而杨延良却认为,办企业就如同打仗,“等死”不如“战死”,“战”还有一线“生”的希望,“等”则必死无疑。而事实也表明,是杨延良的魄力让当年的“博汇”起死回生,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事后有人评价杨延良富有冒险精神,但这更是一种胆识,这种胆识来自于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和智慧。正是这种眼光和智慧,才能让一个惨淡经营、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样,当年在筹措5000万元资金,上3万吨造纸项目时,也是杨延良超前的眼光为企业瞅准了一条飞速发展的道路。果不出所料,“小造纸”一下马,有些企业就完了,而这时的博汇,早已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前几年,博汇办电厂、搞化工,目的就是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而杨延良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实施的50万亩速生林规划,又将为博汇创出更好的效益。“造林并非只为环保。”杨延良说,“林纸一体化是造纸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脉所在。这片绿色承载的是企业发展的希望。”
杨延良判断,近年来,国内纸品消费结构逐步向中高档转变,涂布白卡纸、铜版纸等全木浆高档纸品需求旺盛,但我国森林资源匮乏,造纸业80%以上原料为非木材短纤维,严重制约了国产纸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为打破这一瓶颈,杨延良制定了林纸一体化的战略。2004年8月6日,公司临时股东会又通过决议,计划斥资4999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化机浆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将是国内造纸企业首个投产的化机浆项目,将使公司形成原木——制浆——造纸完整的产业链。以速生林和国内采购木材为原料生产的化机浆,将部分替代进口木浆,从而有效降低纸品生产成本,满足公司发展高档纸品的要求。
谈到博汇未来的发展目标,杨延良依旧满怀激情,“集团公司将坚定百年专一,持续、协调、科学发展战略,实施低风险、快速、稳健发展战略,提升控制能力,强化危机管理,以‘实现双百目标,创建百年博汇’为奋斗目标,力争2007年实现造纸能力10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60万千瓦,氯碱、乙烯5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15亿元。”他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激情与理性的交融
魄力并不等于蛮干,勇于承担风险也不等于投机。其实杨延良每带领企业走出一步,都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并且集思广益,反复进行客观、科学地论证。比如,为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杨延良和公司领导层在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不准”原则:一是投资额不准超过总资产的1/4;二是运营行业未达到国内前3名,不准进入另一行业;三是论证时间不准少于半年;四是论证项目必须有2/3以上的经理参加,不准少于5次会议。杨延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首先从制度上形成一种规范,按这样的路子去办事,就不容易出现大的失误。
由此不难看出,杨延良作为一个企业家,在搏击商海中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呕心沥血的精神。多年来,博汇人在杨延良的影响下,对工作形成了同样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博汇集团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杨延良苦心经营企业,心中一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确保全体员工的工资有所增长,住房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周边人们要能从企业发展中得到利益,共享发展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博汇集团的发展实现了杨延良的愿望。在十几年前,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凹凸不平的荒场,然而今天却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大型工业园区。杨延良以其求真务实的企业发展业绩,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带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管理是发展的支柱
起死回生、跳跃式的发展令人神驰目眩,企业的巨变令人惊叹,而管理必定是这些繁荣与发展的支柱。
多年来,杨延良在生产经营、原料采购、成本控制、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领导博汇集团积极推行了“目标成本”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强化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实现了近3年公司产品成本稳中有降的佳绩。
杨延良将他的管理精髓概括为四个字:求真务实。博汇集团的厂训只有八个字:“诚信、责任、创新、自律”,这是他们十多年奋斗总结出来的朴实经验。用杨延良的话说就是:诚信是根本,责任是动力,创新是主题,自律是干好事业的保证。
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必须让每一位员工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在博汇,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工厂车间,每个岗位都有量化考核的详细标准,各项管理真正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这个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造着巨大的效益。
杨延良向博汇管理者们灌输的工作理念是:抓而不实等于没抓;管而不严等于没管;干而无功等于没干。博汇没有“太平官”,干得不好就该让位。
为强化企业管理,杨延良和董事会成员针对企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时提出了“依法治厂,以德治厂”的工作思路,在集人、财、物、产、销为一体的“五统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以人为本,依法建制,规范运营,岗位定责,考核奖惩”的管理模式,对五厂、十七处室制定了以岗位责任制、员工责任制、岗位管理规定为内容的“三责一规定”制度,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管理者,杨延良特别注重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积极打造博汇的企业文化。“我觉得干企业,规模小的时候要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把工作干好;企业大了,要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个高的档次,形成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文化氛围。” 为此博汇提出了“自强不息、海纳百川、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博汇精神和“自信、执著、简单、高效”的企业文化理念。2003年,公司董事会提出了“建双百企业,做百年博汇”的发展口号。杨延良说:“让每一名员工把干好企业当作一种追求、一种信仰,这是‘百年博汇’最核心的内容。”
为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博汇集团树立了科学的人才观,着力营造良好的留人用才环境,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费用达200万元,用于优秀科研人才的奖励达500万元,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使人才的自身价值在企业得到了真实体现。
在总结管理经验时杨延良曾说:“在管理上,小型企业靠能人,中型企业靠制度,而大型企业就必须靠企业文化。”
在不久前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笔者再次邂逅了刚刚领取首届优秀民营企业奖的杨延良,没有喜形于色,更没有张扬自大,他在十分专注地聆听学者布道。此刻的杨延良似乎在为我们示范,成功背后是怎样激情与理性的交融。
无垠的戈壁望不到边,雄伟的昆仑顶连着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世...
西部矿业的前身锡铁山矿务局仅拥有锡铁山这样一座面临减产的矿山;一个正在筹建规模不大的赛什塘铜矿;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