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创新模式助力徐工新技术发展

企业报道  2015-06-17 09:41:00 阅读: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徐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保持了在技术领域和市场领域的绝对优势。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如今的徐工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其中履带起重机销量达到行业首位;海外市场激增80%,欧美比重首超一成。

  这些成绩的获得,得益于徐工“一体两翼”的创新模式,即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创新两翼,产品创新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全面助动了徐工这头“巨牛”。

  市场换不来技术

  徐工的目标不仅仅是坐稳国内工程机械老大哥的位置,国际上也要与卡特彼勒、小松等知名品牌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无疑是所有环节的核心。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可以换来技术,但换不来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还需要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表示,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切肤之痛。徐工在主机方面优势明显,但出口产品中很多零部件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的成本占到出口价格的30%。2007年徐工出口创汇5亿美元,而购买国外零部件就花费了20亿元人民币;外国零部件占出口产品销售额的40%,却占了利润的70%—80%。

  如果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就难以支撑企业未来发展。为此,徐工确立了企业发展战略,即“巩固和提高在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专用车和核心零部件”。

  2006年以来,徐工重点投资建设了国内机械行业首个企业试验研究中心,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成为国内行业首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试验研究中心。

  仅2007年一年,试验研究中心共实施结构件、传动件、液压系统、智能控制等试验项目22项,部分试验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成为解决产品可靠性技术瓶颈、加速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崭新平台。中国工程机械协会高级工程师王金星认为,这个试验室积累的数据极其重要,它是中国整个行业科技水平持续进步的基础平台,“自主创新不是一天完成的,要不断积累,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和标准”。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至今,徐工累计获得授权产品专利262项,集团所有主机企业均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3年期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度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40%-50%,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徐工经营发展的贡献率正在加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在2008年推出的新品中,包含了“全地面融合技术”、“高强钢优化设计”、“臂形结构优化”等100多项创新项目。这使得徐工重型国际市场全面增长的同时,对欧盟地区的进入实现了战略意义的跨越。目前,徐工重型接待来访的国际客户中30%来自于欧洲,其中与欧洲大客户一次性就续签了总价2000万美元、百台起重机的出口订单。

  起重机快速崛起

  在工程机械领域,大吨位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2003年起,徐工重型全面推进向中大吨位转移的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连续实现了100吨、200吨、300吨、450吨级的快速突破,大吨位起重机已占据国内市场的70%份额。除了自主创新,徐重还与上游供应商共同打造研发平台,通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双赢。

  最近几年,徐工集团在汽车起重机市场的全面崛起,为这家老国企带来了生机。徐工重型起重机技术所负责人介绍说,以目前具备的创新能力,起重机产品的改进已经不单纯是在某些点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系统性、快速地实现全系列产品的升级。

  对于原有产品,徐工提出了“全面创新,全面领先”的思路,力求更快的发展,并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改。“压路机保持了几十年的行业第一,必须确保在创新和质量上多做工作。我们的履带吊、旋挖转机等要全面发展。应该说,装载机行业竞争最激烈、最残酷,徐工若能在产品、营销、海外有大发展,肯定会让人们眼前一亮。”王民介绍说。

  “我们的零部件、发动机、高水平电控装载机变速箱、高水平的各类驾驶室,要在一两年内发展起来。我们的发动机项目很快就会与合作者签字了,而行业其他企业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动向。”王民对走出这一步很自信。

  在国际化战略推动下,至今徐工集团内部已有15个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主导产品50K汽车起重机、80G装载机等22种产品通过了欧盟CE认证、美国SAE标准和俄罗斯Goast认证。

  据统计,目前徐工产品已经销售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徐工”品牌的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在国际市场大幅提升。

  突破体制之困

  在市场竞争中,惟有轻装上阵,才能鏖战江湖。但作为国企的徐工却是负重奔跑,其艰难自不必说。

  “真正市场中的企业,可能10年不挣钱———作为一种战略,它下狠劲投入研发,一旦市场时机成熟,一年就把钱挣回来了。但是国企做不到,它每年都为利润考核而奔忙。”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感慨道,他认为,确实“不能用管理官僚机构的方式管企业”。

  王民说,“我们现在已经剥离了22家企业,但每剥离一家企业我们就要赔上几千万元,以补偿职工。以前剥离的那些企业,我们现在还欠他们近10亿元的债务。”

  虽有先进的技术积淀,但由于体制上的滞后却制约了发展的步伐。王民感觉到,对于国企来说,创新难度最大的是体制创新,它能为技术创新搭建一个好的基础,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在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徐工也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从8年前的公开选聘副总经理到干部能上能下的末位淘汰制度、从产权制度改革到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改革的徐工经历了一个“舒筋活血”的过程。

  企业的创新力必须是一个系统的整理能力,这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整合方面。“我们有人才聚集、产业配套聚集的优势。我们这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保持了19年的行业第一,必定有一批有经验的经营者和技术人才。徐州聚集了一批为徐工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我们有产业集聚优势。”王民说。

  “我们还是领跑者,做领跑者很难。领跑者要找准方向,要克服风的阻力,还不能老是回头望,这样会影响速度,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讲尊老爱幼、扶贫助残。即便身背重负,徐工也要奋力拼搏,不然就会被吃掉。”王民总结道。

更多专题
桂纸开场的大戏

有些有强大实力而又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抢得先机,捷足先登了,比如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这两大世界纸...

新思路 新发展

百色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百色发展的定位和布局,把百色经济发展思路概括为“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