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中国企业的黄金机遇

企业报道  2015-09-15 16:30:44 阅读:

  近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结束。会议不仅从8个方面提出中非合作具有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温家宝总理在第二届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又进一步从5个层面阐明合作建议。为此可以预期,这标志着中非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黄金机遇。

  中国与非洲地域相隔遥远,文化差异很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以友好伙伴的情意援助非洲。现在,又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进一步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与非洲的合作,是带着国际贸易规则、大国形象而去,担负着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尤其自2000年以后,中非企业的合作,不仅从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基础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逐步展开;IT通信、医疗器械、汽车摩托、杂交水稻、家用电器、纺织品、小商品等产业的合作也加快了步伐;甚至延伸到像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基础性领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已经扎根于非洲的沃土。

  近年来,中非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2005年中非贸易额近40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达到11亿美元。非洲的经济增长吸引外国投资,许多非洲国家的国内实际经济总增长率都超过4.5%,达到了2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非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物、水利和森林资源,铂、锰、铬等金属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0%以上,钻石占世界储量的60%,黄金占世界储量的50%以上,水资源占世界储量的40%,石油储量目前探测出800亿桶,森林覆盖率21%,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中国对非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投资累计达到62.7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带去了适合非洲国家的技术,增强了非洲国家自主建设的能力,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普遍欢迎。

  非洲国家普遍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中国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增加对非洲投资和转让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以投资带动非洲的出口和就业,提高当地产业的竞争力。随着非洲政局日趋稳定和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非洲越来越成为中国理想的投资场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许多原材料和能源目前是结构性短缺,这些又在非洲都能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非洲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很重要。

  但是,良好的起步并不表明对非洲的资源配置就是嗟来之食,乃至达到最优状态。应该抵制来自各方的压力。一面要抗衡西方企业的竞争优势,一面还要锤炼承担各种风险的能力。典型的像投资风险与劳资纠纷。一向被国人忽视的合作方式更是成败之关键,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为什么特别谈到,不喜欢别人用穷人、贫困、争端、疾病等眼光看待非洲,并与之合作?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中国企业与非洲近几年的合作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欠缺的问题,像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企业和市场的前期调查不足等现象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都普遍存在。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工人工资、社会福利、解决就业方面要循规蹈矩,与非洲当地的规矩相配合。中国企业之间进行价格打压的做法,应尽力最小化。

  中国政府历来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对非投资规模将会加大,领域也会更宽。中非经贸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各国经济交往的共性问题,在交往、磨合中,会逐渐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法,形成最佳利益结合点。

更多专题
品牌建造的忌讳

 “在近年国内市场,中国女装要想做大并不是很现实,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去做强。事实来讲,中国女装品...

数码相机低价引来负面效应

数码相机让“拍客”以及更为广泛的人群便捷地摄录下了生活点滴,让快乐的瞬间永恒凝固。但与此同时,数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