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靠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出效益。传统的老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是按照国家的计划,依样画葫芦地运转着,厂长不需要思考太多,完成计划,就是使命,其管理一般也都是松懈和粗放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而精细化也不是什么新东西,作为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努力,自古以来那些做事认真的人就在做了。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理念,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精细化必须是一种持续不断改进并贯彻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看出实行精细化管理到底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在2004年财务年度,丰田公司只生产了678万辆汽车,但获得的利润却比通用和福特这两家美国汽车公司的利润之和高出两倍多(净收益为86.4亿欧元)。它拥有的交易所证券总价值要高于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汽车三巨头的总值。丰田公司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在世界各个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平凡的努力中,精细化管理却显示了神奇的效果。
而在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员工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姗姗来迟,在上班时间接孩子放学、回家做饭、抱着公家电话聊着私天。很难想象一旦企业把精细化管理实行到每一件小事情上的时候,我们的企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给企业节约多少不必要的浪费。作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却必须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千方百计在生产过程中以消灭任何无用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消除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建立一个高效能的企业,消灭一切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给出这么一个理论: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从中也不难看出,在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危机面前,作为我国的企业在外来具有强大资金、技术优势的公司面前,必须及时调整自己企业的战略,注重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把精细化管理深入全面的贯彻到企业管理当中去。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出版后,引起的社会关注度不言而喻,但模仿跟风之潮也经久不息。这些书的主要观点和写作风格大体相同,引述了大量实例,高度强调细节的重要性,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但这些书在强调细节的重要、鼓励精细化管理之后,却没有给出系统的可供管理者借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论。不少机构领导读过之后,精神很振奋,但却无法付诸行动。而《精细化管理》丛书无疑为渴望走精细化之路的企业部门开出了一剂猛药。管理企业,说到底是如何完成任务、创造效益,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它是确保企业效益实现的基石。企业的经营环境总是变化的,但精细化的管理却不会随时间而改变,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是在旧经济时代还是在新经济时代,这也许正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辩证与统一观。管理哲学的辩证与统一观。
用价格之手和资本纽带实现双赢
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调价格,这只是一个过程或一种过渡,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用价格之手和资本纽带才能最终实现煤电产业“双赢”和国家经济“多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少平教授认为,电价跟着煤价动,这是一次电价以及电力市场的重大改革,是一种顺应市场的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吴少平分析,从电价构成来看,它是在由发电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加上收益和税收以及消费者的公平负担形成的。电网可以说依然是一个垄断领域,电力产品的收益和价格等经济指标的确定是综合了多重因素的。由于电力产品的特殊性,在电价问题上,可适当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并相应建立不同的价格机制,即竞争性的发电售电价格逐步由市场竞争形成;垄断性的输配电价格由政府主导控制和确定。由于电力产品的消费者不同、用电群体不同、消费性质不同,不宜强求电价的“一价统”。在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胜出、成长,有的企业淘汰、出局,这是一个必经和正常的过程。我们面临着两方面的走势:一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电力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会引起电价上升;另一方面,如果提高市场化程度,投资就会相应跟进,电价也就会相应降低。总体上说,我们可以利用提高电价以加快电力行业的发展,缓解电力紧张局面。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众多企业为了消化电价上涨的压力,往往选择扩大产销规模,这又会构成电力供应紧张。电价具有一定的带动电力投资的作用,我们应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求这一平衡点。
吴少平认为,煤与电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煤荒导致了电荒,这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的全局问题。如同煤荒不完全是煤炭企业自身的问题一样,电荒也不完全是电力企业的问题。这里有一个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煤电市场一直存在着市场煤电合同和国家重点煤电合同两种形式,电煤半计划半市场,电价则是由国家确定。
从煤炭企业看,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要体现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自然要提高煤价;从电力企业看,又不愿煤价上涨,这就造成了煤电的价格之争,其中还要加入运力吃紧的因素。这种“紧链条”的紧张局面近期难有明显缓解,而且还应看到,煤炭供应紧张除需求因素之外,也与煤炭行业投资不足,煤炭产量增幅跟进不够有关;我们还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煤炭的供求仍会继续告紧。
煤电的利益协调是影响煤炭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电双方的利益博弈会直接影响决定煤炭价格的变化。目前这种博弈主要体现在电煤关联的并轨上。
吴少平认为,既然煤炭产品已经市场化,就不应总让市场的煤去迁就计划的电。煤电双方利益不应加大冲突,而应当尽快实现电力产品价格的适度市场化。煤电的关系应当是通过市场方式形成,而不是以计划方式确定,电煤价格应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这就为电煤价格的并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但吴少平同时认为,从价格杠杆调节和资源配置理论来看,在一定程度内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十几年前,我国的煤炭价格就已逐步放开,而电价改革则相对滞后,这次改革无疑是一次推进,使煤炭成为决定电价的要素之一,这就有利于理顺和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使煤与电的价位均面向市场,由市场定价。
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协调价格,这只是一个过程或一种过渡,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用价格之手和资本纽带才能最终实现煤电产业“双赢”和国家经济“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