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已经出台了“门槛”相对降低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虽然在入世5年后的今天开放原油、成品油市场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对于刚刚从束缚中挣脱出来、看上去“乳臭未干”的民营油企来说,要参与竞争并且获得盈利,前面还有好多路要走
12月4日,商务部正式出台《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此举标志着中国在入世5年后正式兑现当初对外开放原油、成品油批发权的承诺,同时也预示着一直以来成品油市场完全为国有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所垄断的格局将被打破。对于目前仍在艰难中跋涉的中国民营油企来说,似乎见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已经渐露曙光。
准入门槛降低
据新出台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长久以来为大多数民营油企“可望而不可即”的关于加油站数量的限制已经消失不见,这无异于在准入条件上最大限度的放宽。
近年来,国内关于开放成品油市场的呼声一再高涨,兑现入世承诺的期限也日渐临近,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成品油市场的相关政策,但在现实的执行中却往往举步维艰,无法令人满意。在商务部此前下发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对于民营油企的准入条件作了细节上的规定,其中拥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这一近乎苛刻的硬性指标,足以让中国80%以上的民营油企不得不无奈出局。虽然之后因为众多民营油企的抗议,这一数量限制减少为10座,但依旧让大部分民营油企望而却步。
在中国民营油企的不断抗争之下,在中国入世刚好满5年之时,商务部下发《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取消了加油站数量这一难以企及的“高门槛”,犹如为民营油企注射了一剂强心剂。尽管新的文件中依旧保留了1万立方米油库容积和3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等一定的准入条件,但对于目前中国石油市场上稍具规模的民营油企来说,这些都是不难达到的。况且石油领域本身也要求它的参与者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否则对于市场和竞争者来说都是不利的。
新规的出台将这个不算冷的冬日的气温一再提升,似乎已经迎来了民营油企企盼已久的春天——中国的民营油企终于可以摆脱一直以来在中石油、中石化压制之下生存的状态,企盼到了可以以独立、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的一天。
不能盲目乐观
虽然已经出台了“门槛”相对降低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虽然在入世5年后的今天开放原油、成品油市场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对于刚刚从束缚中挣脱出来、看上去“乳臭未干”的民营油企来说,要参与竞争并且获得盈利,前面还有好多路要走。
鉴于一直以来我国成品油市场所发展形成的客观状况,尽管市场放开,但中石油、中石化在市场占有率上的压倒性优势和主导地位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无法撼动。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两大集团势必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不会允许中国的石油市场被非国有企业甚至国外企业所控制,因而以两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并成为具有国际地位的石油企业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中国正式开放原油、成品油市场,不仅让国内的民营油企欢欣鼓舞,也将迎来国际上大石油公司的参与和挑战。无论从资金、技术实力上来讲,还是从品牌、经验、管理等“软性竞争力”上来看,具有国际规模的大型石油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于所有中国油企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中国成品油市场即将遭遇的激烈竞争,相对实力较小的民营油企又将处于怎样的位置呢?面对着实力强劲的对手,民营油企能否在惨烈的市场争夺战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呢?面对已久可能存在的配额限制、油价倒挂等一系列问题,民营油企能否在多重战争中获得盈利呢?
虽然中国的民营油企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在短期内也几乎不可能达到足以与前两者并驾齐驱的水平,但在多年来与中石油、中石化的不断抗争与妥协中的崎岖发展也使得它们受到了相当的历练,现在发展仍算良好并已初具规模的民营油企可以说都是比较成熟的企业,加之民营企业先天的灵活、开放机制,它们的参与更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使中国的石油市场真正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机制。随着相关办法与政策的现实执行和竞争的正式展开,势必将有一部分相对更加弱小的民营油企惨遭淘汰,但留下来的将是更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在中国石油市场上不可小觑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