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的斗争永无止境,董事会席位之争、表决票数之争、经理人的任免之争等等。所有这一切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成为“开火”的理由。当公司高层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之时,必然会有人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身为高层的职业经理人最容易成为替罪羊。
斗争无处不在
西方跨国企业公司因管理科学而备受崇尚。诚然,跨国公司的普通员工能够无时无刻地感觉到标准、规范、制度严明和管理科学,但在公司的上层,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宫廷斗争”从公司创始之日就开始了,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现为标致雪铁龙CEO的克里斯蒂安·斯特雷夫一年前因卷入董事会斗争,在离权力巅峰仅有一步之遥时被开除出局。当他登上空客公司历史舞台的100天之后,因如何实施其节支计划及其个人权限问题上屡次与董事会发生冲突,黯然退出空客。
不久前,58岁的大众首席执行官毕睿德宣布将离职。毕睿德是汽车业界的老兵。1993年,时任宝马制造公司老总的毕睿德取代了埃伯哈特·冯·金海姆成为宝马公司董事长。后来,大众前董事长皮耶希亲自挑选毕睿德做他的接班人。然而越来越成熟的毕睿德试图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脱离皮耶希的控制,逐渐引起了皮耶希的不满。两人在产品方向以及重组问题的决定权上发生争吵。同时,皮耶希又是皮耶希·保时捷家族成员,这个控制着保时捷汽车投票权的家族还希望加大自己对大众汽车的影响力。最终大众两代领导人之间矛盾公开化。当毕睿德执著于商业逻辑时,其已沦为高层斗争的牺牲品,被董事长延长了任期后却戏剧性地下台了。
冲突永不停止
职业经理人的职能本身就潜藏着各种内在的冲突,比如利益冲突、道德冲突和信念冲突。如果这种冲突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制衡点,则会共同推动公司发展。反之,冲突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陷阱。
通常,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最激烈的冲突莫过于利益冲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其与管理者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和表现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者希望职业经理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尽量少的钱或其他利益;而职业经理人则希望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钱或其他利益。
早在3年前,韦尔奇与巴菲特的论战已经演绎了这一人性使然的冲突。2003年,在美国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大受损失的投资者发现,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却没有随着公司业绩的下滑而下降。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投资者震惊。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致公司股东的一封信中义正词严地说:“大部分业绩平庸的职业经理人眼里只有天文数字般的工资……甚至为了操纵股价而不惜在公司业绩上造假。”杰克·韦尔奇在一次演讲中,对美国社会关于CEO薪酬过高的指责和诽谤做出回应:“想通过立法来限制CEO的薪酬简直荒唐可笑。限制这个,又限制那个,为什么不干脆限制创新呢?”
显然,这两位代表着美国两大实力阶层的斗争暗藏着以利益为纽带的企业固有的内在矛盾,一方是掌握着知识与经营管理经验的公司经理人员,而另一方则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东们。
分析家认为,真正有效的机制是创造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衡量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和应该获得的报酬,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
信念冲突是一种可怕的、深层次的冲突,更具有持久性,也更难以改变。毕竟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教育背景、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目标和对未来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种冲突一旦形成,将会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胳膊拧不过大腿
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相比,存在着天然的弱势。职业经理人是管理分工的结果,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经营,而经营结果的好坏并不可能完全由职业经理人掌控。竞争环境、企业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企业战略执行的偏差使得企业的运营充满不可预知、不可完全控制的因素。此外,经营本身存在着各种客观风险,如政治、经济、技术风险和市场的不可预测性等;同时职业经理人本身的能力、眼光也对企业的运营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运营良好的状态下,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经理人的职责;一旦企业运营出现问题,企业所有者会认为经理人在企业各种重要决策和方向的把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现问题,他们自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近几年频频有经理人被迫下台的案例。
一般来说,股东倾向于降低成本、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则把精力更多放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类的治理问题上,这也是他们互相成为矛盾体的一个方面。
作为职业经理人,逃脱不了资本的驱使和挤压。资本要求利润最大化,在CEO的世界里,公司业务的增长永远是第一位的追求。现在的董事会更关心股票价值。一些公司选择CEO的时候,单纯用财务指标来衡量CEO业绩。为了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就能显示经营成果,一些CEO可能会采取风险很大的战略战术,或用合法的方式掩饰他们的经营数据。事实上,一个CEO的任期至少需要10年,他才能为公司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而不是只贪图一时的风光。
同时,董事会监督功能加强,董事会的容忍度比以前大大降低,管理的独立性加强,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行动。董事会对CEO的期望值无限扩大,对投资回报的等待却越来越没有耐心。
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换帅成为企业改变经营思路的方式之一。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选择从外部任命CEO或在内部产生CEO。曾有研究显示,外部任命的首席执行官在任期的第一阶段要比内部产生的首席执行官业绩看好,他能够使公司实现重新组合,并带动公司的良性变化。因为公司董事会在开始阶段会给予CEO较为自由的空间,以早日表现他们在领导公司取得利润成功上的能力。但是在外部CEO任期的第二阶段,业绩却要比内部产生的首席执行官差。因为他们无法在公司内部获得强大的支持网络。
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乏力、公司机制上的问题等等,尽管经理人并不该为所有的工作失误负责,但这种时候,经理人的处境同带领球队比赛失利的主教练一样,对高层进行调整总比清理整个队伍更容易。对企业所有者来讲,更换经理人是一个无奈但又简单的办法。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