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上网你找对时间了吗?

企业报道  2015-12-25 10:13:16 阅读:

  企业在享受着电脑办公和互联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为员工非工作需要的上网行为所困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接入互联网络的电脑作为办公的必备用品,企业在享受着电脑办公和互联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为员工非工作需要的上网行为所困扰。

  出工不出力,管理难度大

  1.四类表现十分普遍

  员工非工作上网现象十分普遍,其行为可分为四类,一是获取与工作无关的资讯活动,如浏览新闻网站,看小说,看风景图片和明星靓照,收看(听)视频和音频等;二是从网络上下载与工作内容无关的数据流,如下载音乐、电影、程序及其他文字资料等;三是从事获取个人收益的活动,如网上购物,炒股,兼职,发布广告等活动,四是进行虚拟世界的沟通活动,如上网聊天,论坛发布贴子,撰写博客,收发私人电子邮件等。

  2.行为隐蔽,难以辨识

  由于接入宽带网络的电脑是办公所必须的工具,因而对于员工非工作需要的上网行为很难直接观察到,管理难度较大。例如,QQ、网易泡泡和MSN等聊天程序既可以用来与同事进行工作沟通、传送文件,也可以用来唠嗑、闲聊;浏览无关网页和上网寻找与工作有关的资讯之间很难区分;收发电子邮件也可能是与客户进行必要的沟通。另外,员工上网行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管理不善会与员工隐私权相冲突,影响公司劳资关系,甚至触犯法律。

  3.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上班时间非工作上网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员工本职工作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浪费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效益;二是占用网络带宽,堵塞网路,妨碍公司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使企业有更多机会遭受到仿冒诈骗、间谍软件和其它网上攻击的威胁;四是造成公司的信息发布处于无法监控的状态,加大公司机密泄漏的风险;五是对公司团队精神造成消极影响。

  内外因夹击,催生非工作上网

  1.内在动因是员工对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追求

  员工工作行为的动机是多元的,除了获取个人经济收入外,还包括提高社会地位和名望,扩大调动资源的权势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员工通过上网炒股获取股票受益,通过QQ聊天获得亲戚朋友的认可和人际关系,通过网络购物获得购买愉悦感,通过论坛发贴灌水获得虚拟社区的尊重和地位,通过浏览网站获得感观刺激,都可以解释为员工对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追求。

  2.企业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全面

  员工非工作上网并由此给企业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归根到底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不完善。一是对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分配不明确。员工每天应该做多少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为止,结果符合什么标准,如果这些方面不够明确,员工则会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和理由来浏览网络,沉迷虚拟世界。二是工作流程不合理。员工每件事情做好后跟谁交接,交接的时间限度是多少,事情归谁来监督,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等待环节,势必导致上网打发时间。三是激励制度不科学。员工的能力要通过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有能力的员工所作的贡献与其合法收入不匹配的时候,员工就会寻找其他手段补偿,上网赚外快只是其中之一。四是员工沟通制度不健全。当正常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时,员工就会选择网络聊天,撰写日志和论坛发贴等行为来表达情感。

  3.外在条件是缺乏网络监控

  在发达国家,对员工的网络监控已经普及,美国70%的企业计算机系统装配员工局域网络监控限制软件。在我国,企业对于网络安全和员工非工作上网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物理条件上缺乏对员工上网的监控。

  多管齐下,分层次管理

  1.上策:攻心为上

  首先,优化激励体系,激发自觉工作行为。优化激励体系就是要从薪酬制定依据,薪酬水平,薪酬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最优设计。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的内部动力是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当员工认为上班的正当收益高于非工作上网的收益时,非工作上网行为自然会减少。如果员工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除了包括固定报酬满足其生存需要外,还包括风险收入(企业剩余)部分,报酬因素会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员工的付出与报酬是对应的、公平的,既报酬水平与个人业绩正相关时,报酬具有激励性。

  其次,顺应人性,引导员工网络行为。社交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员工的非工作上网行为中,沟通和交流占了较多的内容,因此,不妨顺应员工需求,引导员工的网络行为。例如,公司可以设置内部交流平台(论坛或QQ群),允许员工匿名发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观点,管理层设置专人来负责信息的反馈,使得对公司不利的消息消化在萌芽状态;开发高管邮箱,定期回复员工的各种疑问;鼓励企业管理者通过博客展现自己的思想和魅力,传达公司正面的信息和认可的行为等。

  再次,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引导员工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低成本的减少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的重要方法。当员工体会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时,就会减少上网浏览行为;当员工感觉被尊重,被团队接纳时,上网聊天则成为多余;当员工认同企业的诚信精神时,上网购物和炒股行为自然会消失于无形。

  2.中策:制度建设

  一是工作再分析,明确职权。当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工作内容不够明确时,员工就会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理由上网打发时间,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对该岗位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使员工的工作时间充分使用,适当减少闲暇时间;使员工明确工作失误的责任,以保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感,防止在网上恣意放纵;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以提高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员工的工作内容清晰,减少因责任分散而各自上网打发时间的现象。

  二要通过制度建设,防微杜渐。面对日益泛滥的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从制度制定和执行上进行控制十分必要。通过电脑使用制度、上网行为规范、渎职行为认定等对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进行规定,对其行为的性质、类型、严重程度、奖惩标准进行明确认定,从制度上有效地减少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

  3.下策:行为监控

  一方面,适度监控,保持心理威慑。采取技术手段对员工上网行为进行适度监控十分必要。之所以要适度,是因为监控员工十分敏感,可能与员工的隐私权形成冲突。例如有些公司安装能监视员工网络上一举一动的软件,查询员工上网时间和浏览网站。这种措施表面上很有威慑力,但这样的“间谍游戏”不仅会形成不信任的企业文化和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更是员工工作效率的真正杀手。因此,对员工的上网行为监控必须适度,监控的内容、对象、结果的处理都必须事先公开告知,让员工有心理准备,最主要的是有心理的威慑作用,而对真要监控到的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则要谨慎处理,注意保密。

  另一方面,设置权限,善意提醒。完全杜绝上班时间非工作上网行为是不可能的,有的员工即使上班时毫无非工作上网行为,也不能保证其工作效率就一定高,偶尔上网浏览一下,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片刻的闲暇,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要区别对待。企业可以从技术上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上网权限,对于超过个人权限的上网浏览以及其他行为,根据时间长短设置善意提醒,以引起员工自觉。也可以将外部网络资源设置集中开放时间,如笔者所在的企业,上班时间禁止使用大型下载程序,中午休息和下午茶时间则放开下载权限,既可表示对员工兴趣爱好的尊重,也有效减少了因网路塞车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更多专题
创新开辟蓝海

就在全国各地的化肥企业在一片红海中火拼的时候,中农润田却通过技术创新开辟出一块无竞争的蓝海,其创新的...

炼钢炉是怎样炼成的?

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是太钢大力推进不锈钢为主导的结构调整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是山西省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