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真诚是智慧是文化

企业报道  2016-01-12 10:41:51 阅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到外国做生意,想得到在祖国一样的认同,就一定得当人家的“孩子”。这是真正的融入,这是文化

  在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是平的时候,各国的企业家已经开始了遍布世界的游荡,他们的思想在游荡中闻到了某种气味并觉得自己与这个气味相投就会停下脚步。“这是我的第二故乡吗?”他们经常问自己。

  当5年前笔者第一次听到跨国公司的老板在中国媒体面前表白“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要做中国的韩国企业”或者“丹麦企业”的时候,还以为就是某种宣传的需要呢。甚至当他们希望把这个观点做成新闻标题时更加坚定地认为就是炒作。

  前不久,从巴西回来的上海老板卢伟光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在巴西9年的成功就是我把自己的企业当成巴西的企业,把自己当成巴西的孩子。尤其是我经营的是敏感型资源行业,要做不到让巴西员工跟我一样地爱这个企业,我是不会成功的。”

  这就是我们平时看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前我们更强调人家在我们国土的作为是否合乎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少想我们的企业到人家国土应该做些什么。以为只要尊重法律就会轻松前进。事实上,很多遭遇坎坷经历的企业都是忽视了地域文化问题。比如,建厂之前不考虑当地员工的文化体育需求,挤牙膏似的挤待遇;不把培训汉语当成重要环节;减少工资或者辞退员工时忽视当地严格的法律手续等等。

  用卢伟光的话说:“我收购了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后,先想着的是修建一个灯光球场。尽管要花掉100多万元,但这是必须在建厂前做的。我知道会有很多加班的事情出现,为了让巴西员工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要先做到知晓他们的情感文化是什么,我能否跟这个文化融合。”

  1994年在上海就开始经营地板生意的卢伟光,现在每年的营业额在10亿元。有木材资源的几个国家都知道中国有个“木材疯子”。也正是这个对世界资源有着惊恐之心的企业家的举动,打动了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凯雷,2006年一次性投入2750万美元。

  同时,我们也听到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好消息———10年来,在天津享受很多待遇的丹麦企业丹佛斯2007年在中国西部省份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他们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的口号是“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当然,配合这个目标的政策很多,比如,不断地为中国高校的贫困生提供奖学金;在企业搞各种投资活动时,请来丹麦国家的权威人物参加;让中国的作家到丹麦采访写出中国人眼中的丹麦……日本、韩国的很多企业也是如此。

  这是智慧,也是文化。企业家需要记住的是,时代需要这个特色———真诚。

更多专题
美中时报评出:2015美中经贸十大领军人物

美国是成都对外交流的重点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唐良智就任市长以来,更是将这种合作关系...

美中时报评出:2015美中经贸十大成就

201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会见了美国贸易发展署署长扎克女士,双方就贸发署在华推动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