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山东威海掀起慈善捐赠热潮,从市委书记到水电维修工、从集团公司到个体工商户,全都参与其中。短短10天,募捐现金近2000万元,企业认捐基金超过10亿元。在这创纪录的募捐成绩背后,则是一双强大的政府推手在运作。该市以行政方式层层推进募捐行动,各单位募捐成绩被纳入绩效考核,一些官员更是把募捐当做“政治任务”逐级下达。
笔者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企业积极的认捐热情:认捐基金超过10亿元。据了解,威海此次首次在山东省采用了企业认捐基金的办法,一次捐款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以冠名设立慈善基金,基金本金留在原企业运作,每年分两次向本级慈善总会捐出本金利息牗一般为年息7%牘用于慈善事业。
虽然经济上有压力,但既然市里需要,加上相关领导到企业沟通,企业的积极性自然手到擒来。至此,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企业积极认捐是权力万能的怪胎。时下,由于政府依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源,资源依然主要由政府直接代替市场进行配置。在缺乏可靠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情况下,它的必然结局就是:谁能够与权力挂上钩,谁就能够在众多的资源争夺者中胜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非同寻常地热衷社会慈善事业不仅不是我们的光荣,反而是莫大的悲哀。如果权力边界不清晰,仍然由权力对资源进行分配,不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减少权力所能控制的资源范围,不能杜绝由权力延伸出来的“关系”决定资源分配,那不仅侵犯了当地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也恶化了企业自主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但不可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更不可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心创造财富、热心回报社会的企业。这是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得越深越细,“权力寻租”的可能就越大。
如何铲除权力经济的温床?最重要的是加快改革;尽快完成体制转轨,政府做好自己的事,使政府职能及时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定位上来。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