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让国际化成为核心

企业报道  2016-02-15 09:24:35 阅读:
核心提示: 现而今,商用电脑市场群雄逐鹿,70%的市场份额令联想、惠普、戴尔等国内外IT豪强早已抢先下手,占据大半江山。在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之下,海尔电脑迎难而上、果断出击

 

  现而今,商用电脑市场群雄逐鹿,70%的市场份额令联想、惠普、戴尔等国内外IT豪强早已抢先下手,占据大半江山。在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之下,海尔电脑迎难而上、果断出击,于近年在北京宣布正式进军商用市场,并大张旗鼓推出了拥有20项专利技术、“永不死机”的博越系列产品,令业界为之一震

  尽管这个“永不死机”是必须加上引号的,但业内人士还是指出:海尔电脑,以振聋发聩的气势喊出的“永远不死机”的口号,决不仅仅是其进军商用电脑市场的“噱头”行为,而是依托强大的国际化供应链,携手英特尔、微软、富士康国际巨头,显示出的空前强大的设计研发实力,刚一出手,就透露出了“后来居上”的强劲势头。海尔“耀世登场博越系列商用电脑”是“口含金匙”;20项创新专利技术赋予其睥睨群雄的显赫身份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业品质。

  海尔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以成反复强调:“海尔电脑是在做大品牌,而不是仅仅在做产品。进军商用只是又一个新起点,争霸国际市场才是其终极目的。”

  海尔,创新的灵魂已经起舞。

  在国际化研发上创新

  “要想创造更高更远的未来,必须要高速领航!”这是海尔的观点。

  在过去2年中,海尔电脑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之路,通过整合英特尔、微软等上下游资源,在国际化研发、国际化代工、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源、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实力与众多国际品牌一较长短。

  “如果我们要想比别人看的远,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实上,海尔电脑就是站在海尔巨人的肩上。22年来,海尔人的勤于思辩和勇于创新、不断创造市场奇迹的精神是海尔电脑的指向。

  海尔联手英特尔,实现三级跳为的就是奠定行业的领军地位。海尔电脑在2006年4月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由英特尔颁发的惟一的“2006年双核平台转型杰出领导奖”后的11月,双方联手创建“海尔与英特尔创新产品研发中心”。12月,又牵手微软、英特尔、国美三大巨头,率先在“国美亚洲第一店”推出润眼电脑。2007年,微软在北京发布令业界期待以久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VistaTM牞海尔电脑继2006年英特尔酷睿TM2“全球首发、中国独家”之后再次占据首发先机,领跑市场,由技术跟跑实现技术领跑,远远甩开方正、同方、明基、三星等国内外品牌,荣登国产品牌第二名,台式机也稳居国产品牌前四之列。

  事实证明,海尔电脑异军突起源于其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在市场策略上创新

  新的市场形势要求海尔电脑要有新的策略。海尔实施的是“五个专业化”———专业渠道、专业队伍、专业产品、专业化的支持政策和专业化的生产供货流程。

  虽然海尔品牌是亚洲第7位,但在提出“五个专业化”策略之前,海尔电脑还是投入了巨资对商用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商用电脑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用户在选购电脑时不再盲目追求速度、容量等简单的技术指标,作为灵魂的品质已经成为商用客户关注的重点。

  而这个品质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不是坏了有没有人修理,而是能否解决根本问题———比如死机后的瞬间恢复等等。

  “这就要求PC厂商除了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在简单的硬件性能上不能马虎外,更多的要注意到用户对商用PC在安全性、稳定性、易于管理性等品质方面的关注。谁能做到这些问题不出现?我们海尔挑战的就是这个难题。”高以成对记者说。

  针对企业用户的这种需求,海尔电脑依托“海尔与英特尔创新产品研发中心”,整合了英特尔全球的研发资源,共同研发攻克了商用电脑的技术难题。其中,海尔电脑与英特尔核心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进行深入合作,创新研发出了“海尔一键通”整机安全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商用电脑的安全性能。此次推出的“海尔博越”系列新品就是“海尔一键通”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应用。

  此外,在英特尔全球顶尖研发资源的支持下,海尔商用电脑在节能、散热、降噪以及其他前沿技术上也取得了卓越成效,这使得海尔电脑在整机性能稳定性和噪音散热方面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前不久,海尔电脑率先通过权威机构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2万小时稳定运行的MTBF测试,创造了国内台式电脑稳定运行的最高纪录。为了保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海尔电脑除了利用海尔集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实验检测中心对产品进行严格检测外,还通过英特尔国际尖端的检测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进一步增强和保障了海尔电脑的过硬品质。

  早在2006年6月,就在海尔电脑紧锣密鼓谋划进军商用的关键时刻,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英特尔销售和营销集团副总裁戴伟升、微软大中华区副总经理李世杰先后率队造访海尔总部。英特尔、微软就商用市场的合作与海尔电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诸多共识,这两大国际巨头愿意在商用电脑方面对海尔电脑鼎力相助。这无疑给海尔商用电脑在2007年的胜出增添了重量级的砝码。

  2007年6月18日,英特尔、微软、富士康等高层领导再次现身,并共同为海尔电脑针对商用高端市场研发的新品“博越系列”隆重揭幕,而该款机型正是海尔、英特尔、微软、富士康四巨头联袂合作的结晶,其独创的“永远不死机”等20项专利技术引起了业界的轰动。

  业内专家指出,英特尔、微软、富士康等IT巨头在软硬件等方面的鼎力支持,是海尔电脑在商用市场与群雄争锋的最大优势,同时保证了海尔“博越”电脑“永远不死机”的专业化品质和国际化水准。

  在品牌扩张上创新

  “每个月建立100个品牌店”,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时都议论:“海尔是不是疯了?”事实是,海尔电脑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用户主要通过店面渠道进行采购,而金融、教育、政府部门以及跨国公司等大型机构主要通过招标等非店面购买渠道采购,而且后者的购买力要高于前者,要求厂商在该领域有足够的资源积累。

  针对这种特点,海尔电脑在渠道建设上有的放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店面渠道采购,海尔电脑在巩固3C的基础上继续拓展IT渠道,延续每月建店100家的速度,迅速构建商用市场专业渠道,增强品牌的渗透力;对于通过招标等非店面渠道采购,海尔电脑通过选择优秀的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商,与行业协会深化合作关系,增强海尔电脑在该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同时,海尔电器通过多年积累,在商用市场已经搭建起强大的渠道网,这无疑将对海尔电脑制胜商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人士的加盟将为海尔电脑在专业渠道扩展方面打开新的局面。基于这种认识,海尔电脑从去年开始大肆招兵买马,致力于组建专业的队伍。

  在国际化制造上创新

  2003年,海尔电脑在东莞和台湾宝成集团联合投资13.6亿美元,建成了拥有建筑面积30万平米、工厂占地22万平方米、每月生产电脑成品达100万台规模的电脑生产基地。2006年2月,海尔集团又增资1.5亿元,将海成牗上海牘公司更名为海尔信息有限公司。海尔电脑采用的核心部件全部源于世界前三大生产商。同时海尔还拥有了国家级质检基地。所以海尔电脑重新树起了电脑产品的行业标杆,成为以实际行动演绎自主创新之路的行业典范。

  比如,“远程教育”使得电脑应用有了很大的市场。但是谁能够做到抓住先机?

  人们自然想到海尔“洗地瓜洗衣机的诞生”,因为这个“远程教育电脑”就是在这个思路下诞生的。2007年上半年,海尔电脑除了在商用市场频频出手、屡中大单,在武汉、石家庄中央直教、远教系统中也均以极大份额中标,海尔电脑成功PK掉戴尔、惠普、联想等劲敌,收获大单;在上海百科飞、河南博文实达等网吧连锁系统竞标中,海尔电脑又PK掉所有国内对手,特别是江苏江阴网吧的竞标,中标份额最高,其中50%以上是酷睿2机型;另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等证券市场,海尔电脑也斩获颇丰。

  “是国际化制造才有了海尔国际市场的保证。”专家认为。

  企业家感言

  以“五个专业化”致胜

  海尔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以成

  海尔人善于抓住新机遇、新挑战,其22年的成长轨迹已经显示出了这一点。本着这个精神,海尔原有的研发团队和英特尔mip移动创新设计团队在2006年11月9日共同成立了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专门从事对未来新技术趋势方向的产品研发。

  海尔电脑做的是专业产品,走的是专业渠道,靠的是专业政策,用的是专业人才。有人问我,“你们海尔电脑靠什么保证自己的品牌能够成功?”我们的回答就是:“靠五个专业化”。

  海尔电脑的员工们有一个共识:作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的海尔集团,中国信息化的东风我们一定要乘。因为只有在这个机遇中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一个单子一个单子的做,海尔电脑才能前进并茁壮成长。成长是我们对自己品牌最大的要求。

  海尔的品牌价值在2006年高达749亿元,而且自2002年以来就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首,所以,海尔生产电脑没有品牌问题也没有技术问题,关键是市场空间问题———你的实力到底能不能抓到这个巨大的空间?你的产品能否让时尚的人士青睐?我们思考的结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可以树立标杆的,因为2003年以来我们已经生产了100万台电脑,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目前最重要的是海尔能否创新领航,而领航是伟人要做的事业。

  我们敢于并喜欢与“狼”共舞。

更多专题
让国际化成为核心

 现而今,商用电脑市场群雄逐鹿,70%的市场份额令联想、惠普、戴尔等国内外IT豪强早已抢先下手,占据大半...

先进文化塑造企业灵魂

大力创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这一理念的灌输来积极营造企业和谐进取的氛围,让高效团队在工作中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