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以来,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江西省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统分结合、配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江西的林权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山区、林区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突破。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和一年多的全面推开牞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关键在人定心;人定心,才知道爱护林子、发展林业。”今年4月20日至21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考察时对江西的林权制度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林改过程中,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依靠群众、精心操作、规范流转、搞活经营等措施,拉动了林地、林木升值,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显著提高,造林面积连年增长,森林案件、森林火灾起数大幅下降。
江西的林改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发展、林区社会和谐、政府职能转变。由于理顺了林地、林木产权关系牞确立了林农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牞从动力源上调动了广大林农和其他社会主体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牞林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江西加快深化林改的步伐,在全国林改工作中继续发挥领跑作用;积极引导林农科学经营森林,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建立健全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为全国深化林改提供新的经验和样板;在推进林改的同时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进入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先进行列。
从“千把斧头砍树”到“万把锄头植树”、从“砍树”到“看树”……分山到户后,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迸发出来了,他们最关心的是分户承包后怎么经营好林业?发展林业的资金从哪里来?自己种的树怎样才能砍?
林业体制改革的成效牞首先表现为林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江西在坚持山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牞通过改革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了林农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牞调动了广大林农和其他社会主体发展林业的积极性。2005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329万亩牞其中个体和企业投资造林达213万亩牞占64.7%牞社会投资造林资金达到4.26亿元。
今年牞江西省的造林形势更是看好牞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334万亩牞是近10年来人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其中牞个体、企业投资造林占造林总面积的82%牞社会投入造林资金达5.47亿元。
随着林权得以明晰牞森林资源逐渐成为林地、林木拥有者的经营性资产牞实现了资源资本化。再加上减轻税费和政府让利所带来的利益空间的增大牞引致林地、林木全面升值。
荒山租赁由林改前每年每亩不足8元提高到20多元牷荒山流转价格由林改前的平均每亩50元提高到120元—200元;杉木流转价格由林改前每亩600元上升到1300元牞高的达3400元。其直接效果就是刺激了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造林牞进一步积聚了林业发展的拉动力牞把山作为绿色银行来经营的新理念深入人心。
2005年全省林改政策性让利达到11.27亿元,2006年让利可达14.6亿元。再加上林地、林木资源的升值和木材市场价格的趋高牞今年全省林农人均增收将超过100元,真正减轻了山区林农的税费重负牞促进了林农收入的提高牞林业已成为林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林权制度改革牞结束了长期靠林业规费供养的历史。目前牞江西全省100个县牗市、区牘中牞有87个县的林业局机关行政事业经费全部列入到了财政预算牞其他县部分列入牷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也从审批收费式管理转移到执法和服务上来牞传统的“赶着农民种树、管着农民砍树”的工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牞彻底改变了林业工作站是“收费站”、木材检查站是“罚款站”的不良形象。
由于产权明晰牞林农们把山当田管、把树当菜种牞更加重视自己山林权益的保护。以前司空见惯的偷盗现象没有了、以前见火不救的情况不存在了牞森林案件大幅度下降。据统计牞2005年牞全省森林案件同比下降了45%牞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受灾面积分别下降56%和74%牞违章运输木材案件下降22%。
据悉,江西还将开展以“一个中心、六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作为林改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通过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实现森林资源的竞标拍卖,让老百姓的山林活起来。通过分类管理、放活经营,把采伐指标落实到有资源的林农手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通过实施毛竹、油茶、森林旅游、木竹精深加工、苗木花卉、森林食品等“六大产业”,把山上办成真正的“绿色银行”,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通过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完善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开放的林业投融资体系、便捷的林业科技人才服务体系、高效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和强有力的林业支持保障体系,让赣鄱大地进一步绿起来,真正实现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保一方生态、一举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