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在创赢中共生

企业报道  2016-04-12 08:32:10 阅读:

  

  可以说,企业内在的生态化动力要求是区域工业系统生态化行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企业内在的生态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临环境与资源的急剧衰退,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用长远的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在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时又要维护自然和保护自然。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使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2.市场竞争的需要。工业生态化的概念来源于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是绿色制造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果企业主动关注环境、倡导环保行为,可使企业抓住机遇,以一种新的先导的姿态应付对手的竞争,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并最终获得相应丰厚的利润回报,同时又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保证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3.成本降低的需要。巨大的经济利益必然驱动企业参与生态工业系统的建设,当然企业的这种自利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利益,使得人类社会免受污染之苦和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所以这种行为被社会所认同和赞许。

  4.企业维护品牌形象的需要。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环境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而环保是企业展示社会良心的最佳方式之一。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同时还明确指出寄生也是一种共生,但认为短期的联系不是共生关系。该定义体现了他的初始意图,即共生是不同种类的一个或更多成员间延伸的物质联系。这一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很快被引人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社会科学中所认为的共生或者说共生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所结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而工业共生是以共生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间的合作,只是这种合作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己。

  共生网络的成本优势

  随着环境法规执行力度的加强,企业“废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现象将受到严惩。处理“废物”不仅要花费大量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将企业经营者的许多精力牵扯入许多不相关的业务中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事实上,如果这些“废物”能够在生态工业园内得到充分消化,它将不再是一种“废物”,相反会成为推动生态工业园整体成本节约的“宝”,这也是生态工业园之所以成功的重要诱因。以此为目标导向的共生网络建立后,每一个参与企业都会对成本—效益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如果企业不与其它公司建立共生关系,它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自行处置(包括自己投资处理设施或运到垃圾填埋场),要么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前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处置费用(废物焚烧费、运输费、填埋费以及污染许可证),对企业来说十分不经济,而后者则可能面临更大的潜在惩罚,这些成本都是在企业不参与共生网络的情况下发生的,统称为非合作成本。如果企业加入工业共生网络,则会享受由于大量企业存在而产生的“共生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副产品的充分利用极大地降低企业“废物”的处理成本和遭受惩罚的可能性;同时,企业间的频繁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企业间知识和技术转移促进了废物利用技术提升。由此可见,成本因素在区域生态工业系统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求低成本是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主要动力,合理利用“成本杠杆”有助于工业共生网络的形成。

  在产业集群中互利共生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象。产业集群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便已经存在了,它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地域间资源察赋的不同和居民的文化程度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只要这些因素存在,产业集群的现象就会继续延续下去。

  区域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企业共同位于相对近距离的某一地域范围内,上游企业的生产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材料,从而形成投入产出的关联体。区域生态工业系统的工业共生网络本身就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具有明显的集群经济效应。一般情况下,企业需寻求合适的分工对象与之结成交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或相互之间不了解,交涉和调查等需要费用;选择合作对象花费过多时间又容易丧失扩大市场的机会,这些费用或危险可视为企业间分工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不能降低,企业间机动灵活的分工将难以实现。区域生态工业系统内的企业集群却创造了一种使这种成本降低的条件,所有企业同处在一个系统内,各企业的产品类型一目了然,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定期聚会,与会者可互相交流经验和信息。这一条件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选择合作伙伴时的调查费用,企业享受着“互相接触的利益”。

  众所周知,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导致生产批量扩大,从而使生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对于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来说,工业共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获得两种规模经济效益:另一种是若干小企业在生态工业园内,从生产的密切联系度上形成了一个“联合型的大企业”,在供给与需求的博弈中获得了“准规模经济效益”。这可能是区域生态工业系统内企业共生的潜在力量之所在,是对小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因为在区域生态工业系统内,对于中小企业,就其每个单位来说无规模的利益而言,而就其共生整体来说却实现了规模的利益。

  另外,在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且积累了多种多样的产业技术要素。这使得各种要素间的组合或分工成为多种多样且灵活可变。这是僵化、非效率的分工所不具备的,参加共生合作的每个企业均可享受“范围经济”的利益。由此可见。区域生态工业系统内的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享受园区的软性环境,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因此,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产生的成本降低和生产便利性是吸引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重要因素。

  共生网络突破环保难题

  目前,环境保护己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政府为保证本国环境的持续改进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企业要生存,必须符合国家及地区的环境法律法规,只有在首先满足环保要求的条件下,才可以投资建厂和运营。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企业仅靠自己的力量采用末端处理办法,将很难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且这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一项沉重负担。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压力,企业若想摆脱环境问题的束缚,将主要精力和资金用于生产过程中,最为经济和可行的途径就是与其它企业合作,建立副产品交换系统,通过工业共生网络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效应。

  随着各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企业开始从全方位考虑生产运作的环境问题,对其供应商、分销商等上下游的战略合作伙伴等都提出了严的环境要求,满足环境标准成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合作伙伴之间的严格要求也是企业从事环境保护的一项内在动力。

更多专题
让竞争力无处不在

社区商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主要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主,突出特点是便利性、地域性,具有相对稳定的...

聚焦新时期的设计管理

在我国众多的大型和特大型工业企业中,一般都设置有设计研究院(简称设计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