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以“五点一线”为载体,带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而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也构筑起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崭新格局和全新路径。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包括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长约1400公里,宽30至50公里,共规划了7个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82.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195.26平方公里,在区位地缘、承接腹地、对外开放、交通网络、产业科技和城市功能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辽宁省提出,在“十一五”末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要完成这一指标,在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做好五点间区域功能分配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发展路径,好中求快,助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一是区域软环境建设及人本理念培育。“五点一线”开发应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石,政府需要转变角色,逐步过渡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致力于软环境建设,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五点”是包含多层互动关系的区域协调牞每一点间应各有定位,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一体开发。软环境的建设会使“五点”间逐渐形成先进的、具备竞争力的区位优势。
二是因地制宜,依托现有资源,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五点一线”的发展应依托辽宁腹地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优势,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动原材料等产业优化升级,淋漓尽致地发挥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以长远眼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发展畅通的物流通道,以具备更加吸引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夯实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区域内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体系。“五点一线”中规划的产业园区大部分属于尚未开发的荒滩和盐碱地,在未来的产业园区中需要大量懂技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人才储备应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五点中的各市应根据园区的产业规划实行订单式培训,有的放矢地为发展本区域经济做好准备。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环节,形成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
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五点”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要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政策性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不可忽视,政策性的行为给“五点一线”的建设注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还会受到区域的内生与外源动力、区域社会环境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要想使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保持长远而持久的发展态势,要从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区域文化等软性因素方面下功夫。
在现阶段,“五点一线”的发展要从政府层面入手,形成有效的推动力,合理配置人流和物流的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合理处理区域利益冲突,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利益均衡。在智力支持方面,要加强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识到国际及国内层面的产业转移形势和与此相关联的经济中心的加速轮替问题,认识规律,总结经验,科学运作,注重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延长区域生命周期,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