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破对手强中之弱立自己短中之长

企业报道  2016-05-12 08:27:09 阅读:

 

  破对手强中之弱立自己短中之长,这就是对标之道!

  这更是中国非一线企业品牌成长的必经之道!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对标是能让中国企业快速持续稳健成长的最有效的战略,尤其是对于非一线品牌。

  从目前中国各个行业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来看,我们现在其实是在全方位地对标和模仿西方的优秀企业,这是一个不可跳跃的阶段。

  中国企业正在全方位地上演一场“对标秀”,而对标对象就是企业版“偶像”———那些如日中天的世界500强企业。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非常赞同石章强(本书作者)的观点,对标战略将至少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到5年之内的必经之道,因为“通过学习来减少我们摸索规律的成本,对标既是战略,更是规律,同时也是方法”。

  在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中,无论是国外的GE、可口可乐,还是中国的海尔、联想、老板,都是通过模仿其他优秀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典范。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觉得现阶段就规律意义上谈战略选择时,对标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选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哪怕是提出全面模仿西方优秀公司,都可能比目前我们标榜的那些“自我特色”更有价值,道理很简单,WTO已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了,当游戏规则是人家制定的时候,需要学习的是我们,事实就是如此。

  在未来的国际市场,对标战略将至少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效的选择,当对标亚马逊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图书超市,联想对标HP成功并购IBM,中海油对标挪威石油越战越勇,奇瑞对标现代成功地挑战国际巨大,老板对标西门子已阶段性成就老板电器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相反,很多品牌在国际化上追求“自我特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标战略,就是先向已经成功的企业学习,看人家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哪些反映了现实的规律,哪些是仍然起作用的,哪些可能是不再起作用的,哪些是其短处,哪些是其长处,哪些地方该学,哪些地方不可学……就此而言,绝大多数的战略创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学习的结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和创新的结果。正如石章强在《对标:非一线品牌的超越之道》一书所说的那样,模仿或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真正懂得别人之后,模仿其实比创新更难,所以,大部分优秀企业在研究了标杆企业的做法之后,大多不是模仿,而是创新。因为与其去一步一步地学,不如自己照道理做。

  只有那些不在规律意义上的模仿,比如技术模仿、战术模仿、手段模仿才是低成本的,但这种模仿是比较低层次的模仿,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标,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一时的优势或缩小一时的差距。优秀的企业是不会总在这种层次上学习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标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可跳跃的阶段,当年日本、韩国都曾经这样走过,只是中国更“立体化”一些,从最高水平的(学把握规律)到最低水平的(学外在形式)都有。

  当然,对标也不乏有失败者。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对标的战略导向作用和战术方法作用。关键不在于对标本身,而在于对标者只对到了形,没有对到神;对标到了术,没有对标到道,或者说没有对标到关键因素。

更多专题
蓉城筑新巢 凤凰彩云飞

  ——中铁五局成都工程公司发展纪实

聂忠海秋空霁海

“国有企业不缺人才、不缺技术、不缺资金,缺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缺的是只争朝夕的文化,争创一流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