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非常规”式管理守则

企业报道  2016-05-17 06:24:24 阅读: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企业在做决策时不应仅基于财务、经济方面的因素,还应当考虑到企业活动在短期和长期内对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一观点的适用性几乎覆盖整个经济以及非经济领域。当然也同样适用于高速公路行业,面对高速公路技术改造,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铮强调:“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力量为依托,创造更大的价值。要立志成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高速公路企业。”

  让人欣喜的是,在昌九高速技改项目上,赣粤公司做到了效益和责任的平衡,创造了一次光荣式革命,这是一种切合中国高速公路大修历史的进步方式,赣粤公司用变革的方式实现企业乃至社会的进步。而这种模式,成为留给后来者的独特财富。

  守则一:“无我”创新

  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城市群的大发展。继中部六省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4个城市群诞生之后,江西提出了要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构想。以打造独特区位优势的现代化城市群为契机,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形成影响力强的城市群、经济圈或产业带,实现区域经济大跨越。

  在这一大战略下,另一个主角则当属默默无闻的昌九高速公路了,它由北可达长江以北各省,由西可到湖北黄石、武汉等地,由南可通赣东、赣南以及浙、闽、粤、湘四省。作为中部内陆江西省拓展外省通道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昌九公路连接着江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昌市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水陆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九江市,构成了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黄金地带,并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大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可是随着长达14年的营运时间,昌九高速公路的路面损坏日益严重,加之设计先天不足,路面已接近设计的使用年限,对于日均承受自然车辆接近2.6万辆的压力而言,可谓不堪重负,尽管每年投入的养护成本不断增加,但无法在技术方面全面恢复路面的结构功能。赣粤人意识到如要彻底改变昌九路的现状,唯有进行全面、彻底、深度的技术性改造。从本质上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本着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无我”式创新。

  2003年赣粤公司便组织力量着手对路况开展调查,在进行了近3年的探索、实验研究及科研机构、权威专家充分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公司以“研究一种全新的高速公路改造模式;总结一套成功的规范制度;推广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树立一批建设与管理新典型”为目标,探寻着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最佳路径。

  基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降低工程成本的角度出发,公司针对昌九高速公路技改工程中将产生大量沥青路面铣刨废料的现状,自主创新研发了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技术,即将旧沥青路面全部铣刨、翻挖后运至再生拌和站破碎、筛分,然后与乳化沥青、矿粉、水泥、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通过专门拌和设备拌和加工,重新拌和成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再运往施工现场摊铺、碾压成型。将受损沥青路面铣刨产生的废料应用到上基层,面层由16公分增加到28公分,可以有效解决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反射性裂缝、车辙等质量通病。经过反复进行弯沉和结构模量的检测、分析表明,沥青冷再生上基层的强度完全能够满足路面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且昌九路沥青路面铣刨料可达到100%的再生利用。

  除冷再生之外,桥梁顶升是昌九技改中填补国内空白的又一新技术。在昌九技改路段,全线共有14座跨线桥。由于路面厚度增加,为了保证规定的5米净空,必须将桥梁加以提升,就此课题,赣粤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自主研发,在国内首次将同步液压顶升系统、计算机PLC信号处理、实时监控技术集成应用于桥梁支座快速检测、养护与更换中,实现了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完成桥梁支座的快速更换。该技术已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成为昌九技改中的重要亮点,不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今天,顺应了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是单项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也足以令业界刮目相看。

  守则二:“自我”降低成本

  2005年9月底—11月,赣粤公司以昌九高速西线47K+780~50K+100、东线36K+200~37K+200这两个在昌九高速全线属病害较集中的路段为试验路段,利用意大利Marini公司的MCR250进行沥青层的就地再生,利用改装后的路拌机MPH100进行基层水稳再生,开始了昌九高速技改的大胆试验。

  针对不同的路段情况,赣粤公司采用了不同的技改对策。昌九高速西线试验段原平均弯沉62(0.01mm),代表弯沉105(0.01mm),在全线属于很差路段。公司采用将原路面的基层铣刨后压实作为新基层,原有的沥青层铣刨加乳化沥青和水泥冷拌作为新路面下面层,然后在上面铺设两层沥青层的方案;东线试验段原平均弯沉35(0.01mm),代表弯沉65(0.01mm),在全线属中等水平,因此东线试验方案没有对原基层结构进行再生处理,仅将原路面的沥青层铣刨加乳化沥青和水泥冷拌作为新路面基层,在新基层表面洒布透层油,然后在上面铺设下、上面两层沥青层。

  试验结果表明,东线和西线试验路段的路面结构强度都得以提高,技改后的路面结构强度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鉴于技改处理前西线路况比东线要差很多,但由于在技改中西线对基层进行了再生处理,而东线未处理,所以处理后西线的路面强度反而高过东线。

  像这样全范围、深度的技改工程在全省尚属少见,想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木上跳舞是否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赣粤公司给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于9月底竣工的昌九高速,不仅解决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土地占用,更避免了对旧料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矿山资源的开采等问题。这一切的背后,是赣粤公司对经济和社会效益平衡的不懈追求。

  首先是技改选案重社会效益。根据江西省政府对昌九技改项目提出的“三年不小修、五年不中修、十年不大修”的高质量要求,赣粤公司明确必须从设计上进行创新,经过2005年对昌九高速东线36K+200~37K+200、西线47K+780~50K+100就地冷再生试验对比,鉴于西线效果良好,2006年度开始实施昌九高速公路技术改造,在全路段推行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沥青混合料厂拌冷再生技术。

  第二,原材料招投标节约建设成本。本次技改的最大资金消耗和成本之一是原材料成本,为利用市场机制节约成本,赣粤公司在江西省率先进行了碎石材料的公开招标。据测算,昌九技改在全路段实施冷再生技术铣刨下来的45万吨旧料可实现循环使用牞每立方米用料可节省资金200元牞整体工程中采用冷再生混合料单价比沥青碎石降低约20%,如进一步测算铣刨旧料全部废弃后将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治理费用,则是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技改设备。早在2004年试验路成功的基础上,公司便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进一步完善再生技术,成功研发厂拌冷再生技术,同时自主改造厂拌冷再生设备,可节约5%的投资额。

  第四,路修道不改。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一经开启就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一旦进行养护修理,不可避免地会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在国内,高速公路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工程时,一般都是实行全线封闭,过往车辆都得改道而行。赣粤公司在昌九路上再创新举,将技改路段分为6个标段,将不相邻的每3—4公里划分出一个作业区段,实行分段施工、分段交通的组织方式,平行流水的作业方式,并争取同属标段同时开工、同时完工,很好地克服了“修就封”的老办法。

  昌九高速技改的顺利完成,为今后路段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而在此次昌九技改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段都有效地得到应用,从而将此次技改的创新成本进行摊薄,使得赣粤公司得以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守则三:背后的价值观

  赣粤公司的创一流高速公路,体现在他们诸个创新与“率先”之中,其精髓,就是勇为人先的价值观。它渗透进赣粤公司所面对的各个情形和环境、各种策略与行动之中。

  “勇于争先”就像是指南针,确定了行为与决策的目标。对于所有工作都要勇于赶超,这是赣粤公司的习惯,也是公司各个部门的做事原则,在昌九技改的具体战场上,弦上箭明确指向了“第一”的靶心。

  率先在全国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将半刚性基层转换成柔性基层;首次将同步液压顶升系统、计算机PLC信号处理、实时监控技术集成应用于桥梁支座快速检测、养护与更换中,实现了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完成桥梁支座的快速更换;率先在大规模改扩建工程时突破“修就封”的老办法,实现以每3—4公里划分出一个作业区段,全路段分段施工、分段交通平行作业,同开同完,保证技改过程不中断交通……昌九高速的改造成了高速公路技改的创新基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赣粤公司企业文化的力量可见一斑,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公司能成为全国高速公路行业惟一获得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项的公司。而在技改之外,公司也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融入日常管理之中,并获得国际、国内权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成为目前国内同时通过“三位一体”体系认证的三家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之一等在全国都具有影响的典型事例。

  时间凝结历史,历史凝结文化。9年的企业发展史正是一部赣粤人“干事业、勇创新”的真实记录片,同时也是赣粤公司企业文化的历练过程。在2007年度任务艰巨的昌九技改战场上,显得尤为突出。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同时,公司上下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光有技术上的创新还不够,企业文化才是真正推进技改顺利实施、推动公司发展的澎湃动力。

  昌九技改项目要求在“施工行车两不误”条件下5个月内完成83.041公里的2007年度技术改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交通安全维护难度大、施工组织难度大、质量保障难度大都是有目共睹的。一位昌九技改项目办的工程师介绍说:“我们早上6点多钟就进入工地,早饭、午饭都在工地上吃,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遇上好天气大家都不忍休息。能参与和建设好昌九技改项目这场特殊的标杆大战,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一定要把昌九高速公路改造工程做好、做实。”

  “强者挥鞭向更强者”,正是因为这样艰难的一仗,我们看到了在施工一线,有顶着烈日在高温路面上施工的作业人员;在项目指挥部牞有忍受不适,有时只睡一两个小时的项目经理;在难关面前,有兢兢业业对各项指标进行反复测算,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的监理人员……亦正是这艰难的一仗,激发出了赣粤人一个个不断挑战极限的内在支点,因为这些人,赣粤公司凝结和传承的优秀奋斗和奉献文化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它不可忽视的力量。

  “千里高速,行业先锋”、“心聚赣粤,勇为人先”,这就是赣粤人的精神,像血液一样融进了他们的身体。优秀文化与企业母体的有机融合,使赣粤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始终保持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寓文化于管理的“无为胜有为”,让赣粤公司底气十足,也让赣粤公司成功跳跃过若干级数,完成了像昌九技改这样可以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推广的大修成功案例,成为高速公路企业的标杆企业。

更多专题
蓉城筑新巢 凤凰彩云飞

  ——中铁五局成都工程公司发展纪实

聂忠海秋空霁海

“国有企业不缺人才、不缺技术、不缺资金,缺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缺的是只争朝夕的文化,争创一流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