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中国工商银行对所有的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其二是山西襄汾取缔上百家污染企业。
乍一看虽然是不太搭界的两则消息,但一个灭失了能耗企业“带污”发展的土壤,一个则掐断了这些企业的“源头活水”。
后者虽然只发生在山西一个县,但其代表意义却不可小视。作为能源大省的一个行政县,40天内能够取缔、停建、限期治理上百家污染企业,固定资产20多亿元,其中有11个纳税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被关闭和淘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地方保护及部分官员的政绩观一直被视为企业耗能排污的保护伞。环保总局多次的环境执法检查结果也显示,地方惟GDP增长论也影响到我国节能减排的大局。山西襄汾县的做法则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地方政府在行动,企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按襄汾关闭11个纳税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粗略算算,当地的财税少收入达1亿以上。可想而知,地方政府要关停这些企业需要多大的勇气,进而想之,地方政府这一步既然迈出去,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怕是没有生存的土壤,更谈不上发展了。
前者直接影响到更大的范围:企业环保守法情况成为工商银行授信的前提条件,企业进入金融系统的环保名单,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都面临环保“一票否决制”。
工商银行的举措则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前,各银行作为企业一直有自己的赢利需求。对于信贷项目和企业的考察,更多地是从能否赢利的角度去考虑,至于是否环保或者企业粗放型经营都放在次要地位。但此次工商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制定了专门的信贷政策,对所有的信贷项目和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那些想从工行贷款来发展的企业怕是失去了源头活水。不要以为只有工行对这些企业“亮剑”,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等部门已经着手实施绿色信贷,工商银行只是个开始,随后的几家大银行一定会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从信贷风险来讲,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并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风险之高不言而喻。
没有了存活的土壤,失去了银行的信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节能减排不再是此前我们总在说企业有没有长远眼光、讲不讲社会责任的问题了。严峻的现实环境使得这些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节能减排已经势在必行,只不过是快慢迟早的问题。
顺势者昌。襄汾经济并没有因为取缔上百家企业而受阻,反而由于环境整治力度大、见效快,加之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批无污染、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选择落户襄汾,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工行给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信贷套上紧箍咒之后,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具有较高环保价值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了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支持,构建信贷“绿色通道”牞仅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型企业和项目方面就发放了600余亿元贷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