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宁波城市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宁波工业系统面对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的“双重倒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了“宁波制造”在全国的影响。
过去4年,宁波工业经济“蛋糕”以每年新增1000多亿元的速度扩容。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785亿元,是2003年的3倍,初步形成了以“510”产业为主体、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国字头“名片”名至实归。至2007年底,全市销售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超十亿元85家、超亿元1093家,分别是2003年的2.3倍、5倍和2.9倍,金田铜业、雅戈尔等12家企业还进入“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宁波制造”有135种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已拥有117个“中国驰名商标”、61个“中国名牌产品”,分别是2003年的23.4倍和4.1倍;20个品牌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称号,国家级品牌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7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8845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是2003年的7.8倍。有3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自2006年同比下降4.54%以来,2007年又下降了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分别达640亿元和389亿元,均为2003年的2倍。
宁波何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我认为,是宁波在推进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重点做好了“四个优化”的工作:
一、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制造业的产业方向
强化产业投资导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订完善了工业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发展高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两高两低”产业。
加快重点优势产业发展。设立8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发展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同时,大力发展以设计创意、生产性服务业和绿色加工制造等为主体的都市型工业。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通过组织举办宁波IT产业投资合作洽谈会、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引进市外资金和项目。在扩张引资规模的同时,加大产业链招商选资力度。
二、优化组织结构,协调各类企业,壮大制造业的微观主体
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每年年初举办工业风云榜评选活动,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实施工业企业上市工程。近4年来,宁波市新培育了21家上市企业,上市公司累计已达33家,位居计划单列市第2位。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支持、创业服务、培训教育、市场拓展和信息交流等六大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共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家,累计担保总额为113亿元。大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每年召开银企洽谈会,4年来共帮助中小企业融资158亿元。
加强和改善行业协会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和特色明显、发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参加境内外相关的展示、展览、技术交流和培训等活动。
三、优化生产方式,化解要素制约,提高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立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零土地”方式的“嫁接型”、升级型技改。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调整工业用地绿化率,强化投资密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引导企业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
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使市级节能专项资金达到4300万元。建立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坚持“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有保有压”,全力组织实施了关停小火电机组和黏土砖瓦窑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政策导向,编制并发布了《宁波市节能技术(产品)导向目录》,加大企业应用推广节能新技术力度。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全面启动了实施市重点用能单位“333”节能行动方案。
搞好清洁生产和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努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2412”工程。在化工、冶金、纺织等行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资源综合利用。仅去年,宁波市就新确定了178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和130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有1300多家企业以多种形式走资源再利用之路。
四、优化技术要素,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对列入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或实验室一次性给予财政补助300万元。鼓励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宁波市先后与国内外1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和共建技术研发机构140多个。建立了检验检测中心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研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4个,其中省级4个、国家级2个。
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设立专利申请补助,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鼓励企业依托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创知名品牌。积极鼓励行业优势规模制造企业参与或牵头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或修订,到去年底,全市已有近百家企业主持或参与了160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家企业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修订工作,6家企业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结合企业实际和块状经济特色,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开展各类中短期业务培训。近4年来,全市通过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各类人员达30万人次。
我认为,下一步,全市工业系统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实施创新效益型工业工程为抓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曾国藩身边有位薛福成,常说一句话,“夫天下之事,运之以才,而成之于财力。若财力不裕,纵才力虽宏无所用...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属国资委在赣企业,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集桥梁工程施工,钢桥梁、钢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