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黑色”情怀拥抱未来

企业报道  2016-10-08 11:23:15 阅读:

 

  巍巍乌蒙山腹地,滔滔盘江水岸边,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被人们誉为“江南煤海”———贵州盘县。盘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即为商贾云集之所、物华天宝之地,汇山川之胜、集人杰之灵,千百年来风起云涌、人才辈出,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流芳百世!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盘县人依托资源优势,更加意气风发,不断开拓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地处贵州盘县红果镇的仲恒煤矿,为这方热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董事长范仲云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大山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人生奋进之歌,诠释了一位诚信企业家的英雄本色。

  勇于求索

  创业路上不言败

  目前仲恒煤矿有职工800余名,原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通过提升改造之后,通风系统核准生产能力为30万吨,2004年原煤产量达到24万吨。为了提高原煤的综合利用,煤矿建起一座年入洗能力60万吨的选煤厂,并于2005年6月动工兴建一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焦化厂,拟在2008年底投产。

  事实上,仲恒煤矿创业之初仅仅是一个年产量不过万吨的小煤窑,各项设施极其简陋,生产方式也相当落后,而且曾经面临职工工资发不出、职工准备散伙的被动局面。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一切,又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要探究这个谜底,就必须深入探访盘县红果镇仲恒煤矿董事长范仲云的创业之路。

  范仲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1986年,他到处借贷买了一部货车跑运输,赚了钱之后就想到开办煤矿,由于没有经验煤矿亏得一塌糊涂。但他并不服输,又干起老本行跑运输,还清了所有银行贷款。这次范仲云东山再起,于1992年创建了茨门沟煤矿(后更名为仲恒煤矿)。然而,此时整个煤炭行业都十分不景气,陷在“三角债”的泥潭之中,资金无法回笼,煤矿举步维艰,不要说维持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职工工资发放都成了大问题,直到过年时才给职工发了500块钱,还是东拉西借凑起来的。

  面对前途未卜的一片烂摊子,范仲云并没有气馁。上任伊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为振兴煤炭事业英勇奋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汗、一滴血。肩负起沉甸甸的责任,范仲云把自己的命运和仲恒煤矿的发展连在了一起。带领矿工兄弟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无论是炎热酷暑,还是三九寒冬,他都和矿工们战斗在一起。

  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做不了事的人。失败是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范仲云“敢于拼搏,从不言败”的性格和精神使他一次次从挫折和困境中崛起———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没有压垮他,“三角债”没有打垮他,他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那些熟悉和深知他为人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没有对他丧失信心,和他一起同甘共苦,渡过了难关。

  1998年,国家“关井压产”政策出台,范仲云为了集体、为了发展、为了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积极开动脑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四处奔波解决困难。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根本,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办矿指导方针,先后投入技改资金5000余万元,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先进国有煤矿的水平,正朝着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大步前进。

  短短几年,范仲云带领全体职工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硬是闯过了一个个艰难险阻,一路困苦磨难练就了他一副钢筋铁骨,使他创造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骄人业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的风雨洗礼磨炼了范仲云坚韧不拔的意志,创业的奋力拼搏铸就了范仲云事业的成功!

  英雄本色

  以人为本诚信为先

  有时生命的一瞬间,就是人生的缩影。记者对企业界的成功人士曾进行过多次采访,每次都试图去触摸他们成功的根源,但遗憾的是,这里并没有什么惊天的意外发现,他们的成功无意间都遵守着这样一些平凡的几点:一是时代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二是敏感和智慧把握时机;三是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四是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诚信经营。

  仲恒煤矿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雨征程,经历了企业名字的更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还有范仲云呕心沥血的付出。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好的带头人,带领了一个能打硬仗、胜仗的团结战斗的好班子,一年四季奋战在煤海之中,所以才创造了今天的仲恒煤矿。

  范仲云一直秉承“信用为本,诚信为先,力求双赢”的宗旨,并且建立了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仲恒煤矿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向打造品牌产品方向努力,品牌和信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就不可能形成品牌。

  在仲恒煤矿发展的道路上,核心竞争力是“以人为本,诚信为先”。范仲云对职工、对合作单位,只要是承诺的事情,向来说到做到,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想尽办法克服。仲恒煤矿诚信于职工,从没有拖欠过职工一分钱工资,还尽可能地为职工提高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范仲云认为,企业和企业家是一个整体,企业家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知名度,会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诚信标志着一个企业的品质,企业的诚信发展也会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勤廉的作风也是范仲云身上闪光的品质。他积极支持和推动矿(队)科务公开工作,坚持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公开、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增强企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他始终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工作上高标准,自律上严要求,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对任何带有功利目的的送礼之人,他都坚决拒绝。在他的带动下,企业呈现出蒸蒸日上、日渐蓬勃的发展势头!

  健全体制

  企业步向正规化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范仲云深谋远虑,用他常说的一句话说:“一个企业不论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正规化,才能不断发展。”

  范仲云开创仲恒煤矿,一个信念始终坚持在他的心头,那就是“科技兴矿”。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使仲恒煤矿在机械化生产程度、生产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矿容矿貌、职工生活福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盘县乃至贵州地方煤矿战线上的一面鲜明旗帜。

  范仲云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仲恒煤矿是独资企业,但绝不是家族企业,这在盘县这样一个市场经济还不是十分发达的地区显然难能可贵。范仲云很清楚,仅靠他一个人不可能创建一份成功的事业,所以他亲手组建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9人煤矿管理委员会,这9人全部是具有一定文化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他们组成了煤矿的中坚力量。

  仅靠这个中坚力量还不够,在多年的实践中,范仲云逐步意识到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将职工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对企业进行民主管理。2001年,仲恒煤矿与春阳焦化厂组建了联合工会;2002年8月,在县总工会的指导下,单独组建了仲恒煤矿工会,全矿800名管理人员和职工全部加入工会。工会组建起来并逐步开展工作之后,仲恒煤矿的面貌就变了一个模样。在县总工会的具体指导下,矿工会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很快走上正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职工和矿委会中间架设了一座沟通和交流的“连心桥”。煤矿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新建了企业工会,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加大了煤矿安全设备的投入,加强了煤矿职工的培训。

  仲恒煤矿不惜高薪聘请大矿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用信誉留住人才、用丰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充实了各职能科室人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又使煤矿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范仲云充分领悟到企业档案是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建立了档案机构,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前后共投入了资金3万余元,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立健全了煤矿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档案已成为煤矿经济发展的得力助手。

  仲恒煤矿历经十余年的风雨,终于迎来了煤矿发展的黄金契机。在范仲云的带领下,仲恒人正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改革中,把仲恒煤矿建设成新型现代化企业!

  安全为天

  真情创建和谐矿区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煤矿职工最大的福利、是矿井的命脉;安全是企业的第一形象、改革发展的前提;安全是经济效益的保障、千家万户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多年的实践和发生在矿山无数血淋淋的事实使范仲云深深懂得,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重于泰山的道理。多年来,他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经营管理理念,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决定,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努力建设安全型矿山。

  煤矿工人的安全时时刻刻连着范仲云的心。他和矿领导成员始终牢记“咬定安全不放松”这个宗旨,并把安全生产、科技投入、规范管理体现在煤矿持续建设和发展中。煤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求生存,安全出效益”的指导思想,坚决制止了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切人为因素,以防患于未然,把自然因素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降低到最低点。

  为了搞好安全生产,保障人身安全,范仲云一切从安全出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科学管理,在突出抓好岗前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制定了安全措施和紧急预案,防微杜渐,确保安全生产。

  为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范仲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在职工中大力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并制定了从业人员培训计划,让职工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安全”二字的含义,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目前,全矿职工经上级安监部门考试,全部取得合格证件。

  为了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2003年仲恒煤矿全面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工作面,加大了井下安全生产;安装瓦斯监测监控,井上井下都实现电视监控,全方位提高安全装备;2004年又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对井下通风、排水、运输、机电等设备做了合理化布置,达到了行业要求,确保井下职工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和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范仲云和仲恒煤矿的每个矿工都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他时时想着这些工人,处处为他们着想。范仲云经常和职工们一起吃饭、交流、沟通感情,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改善矿工们的生活条件,范仲云先后出资210万元改建工人宿舍、职工食堂,修建休闲小区、体育场、图书室、娱乐室共占地4.5亩。印证了他的诺言,“让工人下班有个学习、娱乐、休闲的地方,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城市人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矿区职工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

  勇担责任

  无私无悔乐于奉献

  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人,一旦历史给他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改变一种现状,创造一种未来,恩泽一批众人。

  纯朴的乡音乡情、严格的父母教诲、艰苦的环境条件,使范仲云从小就打上了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烙印。多年来,范仲云不仅对矿区周围的特困户慷慨解囊、有难必帮,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仲恒煤矿企业文化长廊中,有一条价值文化十分引人注目:“回报社会,造福于民”。这既是企业价值文化,也是范仲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95年,中沙小学要进行危房改造找到了范仲云,而此时煤矿正处于十分艰难的时候,范仲云硬是从极为有限的发展资金中挤出8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事后他私下对人说,煤矿可以缓一缓,孩子们能缓一缓吗?那可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啊!2004年,煤矿兴旺发达了,“两基”攻坚也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范仲云一下子拿出37万元,不仅新建成一栋300余平方米的仲云教学楼和围墙、篮球场等附属设施,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同时还计划外新建了一栋24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使教师们不用再“走教”了,而更加安心地教学。他热心办教育,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在他的帮助下,当地4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还有6名高中生仍在就读,范仲云对他们寄于厚望,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私挖滥采现象频繁,小煤窑遍地开花,周边村寨的山岭被剃成了“光头”,水土流失极其严重。1993年,范仲云深谋远虑地与附近几个村民组签订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合同,先后投入资金160万元,由煤矿出资购买树苗,支付栽种和管护费用,造林4500亩、竹子300亩,换来了现在的满目郁郁葱葱,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仲恒煤矿。一排排楼房或树木花草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矿区。仲恒煤矿自建矿以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修建红果到矿区的乡村公路。2007年,又捐资120万元修建沙红公路,后又投资70余万元修建舍勒村的乡村公路,范仲云为红果的村村通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仅保护了山下数千亩良田好土,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范仲云是个忠厚诚实的长者,他经营的仲恒煤矿不断发展,解决了当地8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安定团结、“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范仲云是一位勇于开拓、成绩卓著的时代英杰,他创建的仲恒煤矿是一座“五证”齐全的矿井,是当地的“红旗”煤矿。他不遗余力地办好企业,不仅仅是为了他个人的致富,更多的是带动乡亲乡邻共同富裕。10多年来,范仲云造福乡里,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带动山里农民致富奔小康,拉动周边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企业的壮大,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逐年增加,仅2004年就完成了国家各项税费1560万元,并被评为2004年度非公有制经济特等奖,成为盘县民营企业的纳税大户,2005年完成各项税费2500多万元。范仲云经常对煤矿管理人员说:“国家给你政策,让企业发展了,你就必须认真缴纳税费,绝不能偷税漏税。”他的纳税意识之强是有口碑的。

  他每年扶贫捐资款都是几十万元,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干企业的人心不能太黑,为了挣钱首先想的是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有企业较大的发展;给职工合理的待遇,才能有企业长足的发展。”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句话可以照映出一个人的灵魂。从这朴实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美好的心灵世界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范仲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得到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六盘水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经营的仲恒煤矿2004年被盘县人民政府授予“回报社会先进单位”。

  企业迅猛发展,风正气顺;员工幸福安定,劲足心齐。范仲云正以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意识、刚正的人生品格、宽厚的仁爱之心,感动着全体员工、感动着社会各界。对范仲云而言,所有的成就已成历史,历史将永远铭记那曾经的辉煌,而新的历史将由新的辉煌来书写。

  结语

  范仲云是大山的儿子,他永远心系矿业,默默耕耘。

  大山是力量的象征。范仲云用他那大山一样宽厚的臂膀、大山一样朴实的品质、大山一样坦荡的胸怀,回报着大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忠实践行着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他扎根矿山、用心经营、富而思源、回报社会的拳拳爱心,诠释着一个大山儿子对煤炭的无限情怀,展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英雄本色。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范仲云凭着一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赤诚忠心,用信心和汗水描绘了一幅振兴煤碳行业的绝美画卷。满怀激情的仲恒人正向着更高、更远、更美的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奋斗!

更多专题
数字化和品牌化的双管齐下

曾国藩身边有位薛福成,常说一句话,“夫天下之事,运之以才,而成之于财力。若财力不裕,纵才力虽宏无所用...

以“双高效”为目标的工程资源集中化管理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属国资委在赣企业,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集桥梁工程施工,钢桥梁、钢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