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谨防的异变

企业报道  2016-11-01 10:37:23 阅读:
核心提示:加工贸易直接流向国外将造成国内东西部产业内循环的“断链”,当下既要谨防产业“转移”变“外移”,又要防止“东资西进”异化成“东污西进”。国家应从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

 

  缺工、缺电、缺地!油价涨、原料涨、工资涨!在跨入“高成本时代”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加快了转移的步伐。然而,不少外资并没有流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而是流向了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专家提醒,加工贸易直接流向国外将造成国内东西部产业内循环的“断链”,当下既要谨防产业“转移”变“外移”,又要防止“东资西进”异化成“东污西进”。国家应从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鼓励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

  不断提高的商务成本、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紧缺以及环保门槛的提高,使得当下东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春节过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再现民工荒。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在缺工、缺地、缺电“三缺”以及原材料价格、油价、工薪、租金“四涨”等一系列压力下,东部企业转型、转移已成必然趋势。除了一批工艺水平落后、生产粗放的本地小企业外,一些早期进入中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税收优惠盈利生存的低端外资企业,也都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命运。

  另一方面,东部的环境承载力也趋于饱和,加上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让污染企业无地容身。

  “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就是东部地区的产业没有像预想中的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地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说,这从全球价值链来看有其合理性,但从国内产业链来看,就是一个大问题。

  刘志彪认为,这些“外流”的产业主要是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IT产业的装配等环节,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是中西部最需要的。

  上海市外经贸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章远则认为,外资不可能大规模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越南的熟练工人、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培训又有相当高的成本,目前还依赖中国的劳务输出。加上政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在三五年内,印度、越南对外资尤其是中高端行业的外资,其吸引力还比不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企业界人士认为,西部的生态环境比东部更脆弱,污染的后果更严重,以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必然是得不偿失。从投资的角度看,西部应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特色吸引外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更多专题
能效门槛困惑的制约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个考验。

“信骚扰”的背后

小区业主、工商企业主、职业经理人、新购房业主、车主、手机大客户、公务员、保险以及银行贵宾、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