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据着全部所有制企业近98%市场份额的中小企业,无疑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多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却不可否认地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制约,从政策的缺失到资金的匮乏,中小企业每每在各种屏障面前败下阵来。有数据显示,在一些特大型城市里,每天有500家中小企业注册成立,同时每天又有500家中小企业注销关张,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两年半的时间。面对这样一个数据,市场的残酷显然暴露无疑,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就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摆脱这种宿命吗?当然不是,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一平告诉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据张一平介绍,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于2000年4月,是北京市发改委的直属机构,中心成立8年来,不仅成功举办过北京科博会“中小企业服务日”,还连续4届举办过“北京地区银企联手融资项目推介会”。对于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张一平向来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他认为,事实上中小企业非常渴望有一座桥梁、一条纽带,把他们跟银行、投资、担保机构,跟专家咨询机构、政府主管部门联系起来,他们渴望能够在法律、金融、信息、管理和政策等各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培训。而身为一家政府服务机构,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起一座结实、可靠、直通的桥梁,使中小企业有了与银行、投资、担保机构直接对话、直接合作的渠道,有了直接了解与学习各项与企业经营相关知识的渠道,有了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使一大批守信企业、优良企业、成功企业脱颖而出的渠道。
这座“桥”既要有用又要有效,既要安全又要便利,既要成本控制还要不断扩充功能。借助这座桥可与银行、担保、投资机构直接对话,快速对接。既为中小企业解决难题,又为银行筛选出优势项目和优良企业,实现双赢。
他说,以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例,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常常是这边中小企业为发展资金心急如焚,那边银行却胆战心惊地不愿意将钱贷给他们。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难题就如同一条大河把企业和银行隔在两岸,能过河“摘金挂银”的企业全靠熟识水性、体力过人,敢过河“送货上门”的银行一定也是既冒风险又怕赖账,很不踏实。
为此,在2007年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小企业融资洽谈会期间,借助“承办方”这一有利地位,我们参与组织了20余家银行、27家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1.5万多家企业参加了此次金博会,并利用这一有利平台,积极撮合银企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政府搭台,为中小企业与银行、担保、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渠道,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他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从过去的“管理者”快速转变成“服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注重实践,准确而专业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才能成为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外脑”,才能搭建好适应企业需求的“桥梁”,才能团结和调动社会力量,采用1+1>2的“加法”模式,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国内外经济、非经济、官方、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类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管理、商业等各种经济组织。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上述机构和组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总和。从经营行为看,是指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地区总部指挥在各地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和其他的相关机构进行资金、生产、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并通过生产链和市场链扩展自己不断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和带动所有经济活动的行为总和。总部经济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据对宏观、微观市场理性分析,在不同价值链、不同经济区段上的产业分工模式。其实质就是,在信息、交通、金融、通讯、物流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通过使企业资源在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带来经济效益的成倍增长。这里的总部经济不仅包括制造业企业,还涵盖现实中其他产业的企业总部聚集于某一城市的现象,有利于针对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发展进行总部经济的研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企业家。所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
发展工业是经济社会崛起的保障,也是实现创一流街道、建现代城区目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