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故有“春城”美誉……
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这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一个因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而备受世人瞩目的地方。这里开创了在发展中国家的边疆城市成功举办世界A1级园艺博览会的先河,这里开创了将世博会址整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并获持续赢利的奇迹,这里建成了集旅游、国际会议、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的奇迹……
此刻,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世博园的领导者、科学发展蓝图的实践者——云南世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兢,沿着他的奋斗足迹一起去发现、思考,并感悟、领略他的卓然风采与壮志情怀。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展览局(BIE)注册,首次由中国政府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时任副局长的王兢,深刻领会’99世博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组委会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现场。为着心中那片深厚的绿色之梦,为把世博会办成最具“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国际盛会,在完成诸多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筹集建设资金的艰巨任务,他凭着高超的能力化解了一个个难题,落实了1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确保了工期进度和工程质量,使建设者们得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原来的垃圾填埋场、采石场、砖瓦窑和荒芜的山坡地上建成了一座规划建设依山就势、自由布局、错落有致、层层递进、气势恢弘、引人入胜,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摄人心魄的昆明世博园。世博园以我国绚丽多姿的造园艺术、世博著名中国独有的植物花卉,展示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高超悠久的园林园艺水平;以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园林园艺精品和园林园艺科技成果,展示着人类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为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共有文明而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以此促进相互之间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改革开放中日益崛起的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融入世界文明、融入世界大自然。如诗如画的昆明世博园以一种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展示着生态和环保的价值,诠释着生态和环保的理念,是世博会百年历史的首创。
此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创了在发展中国家边疆城市举办世界A1级园艺博览会的先河。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事务的国际组织——国际博览局主席奥尔·飞利浦森说:“中国’99昆明世博会是一次真正成功的世博会,因为这一成就本身就意义重大,这次博览会是该领域里史无前例的、最美丽的、准备最充分的、最具国际性的博览会”;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说:“昆明的世博会将对全球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柬埔赛前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游览昆明世博园时不禁连声惊呼,“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中国’99昆明世博会以及由此而建造的昆明世博园,是一篇尊重自然、致力环保、改善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园的宣言,引发了国内许多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绿化、美化环境的自觉行动。“一个会议改变一座城市”,昆明世博会对昆明乃至整个云南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借着昆明世博会的东风,云南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在国内国际都有相当影响力的景区景点成长起来,旅游业成为继烟草之后云南省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心怀高远迎挑战
将世博会会址及配套设施保留,实施企业化运作,即使在市场经济非常繁荣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先例,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如何在这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开创这项事业,成为了云南世博集团在2000年初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刚结束时面临的挑战。
2000年初中国’99昆明世博会结束时,云南世博集团的现状是:资产不清晰、产权不明确,企业化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建立,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办会的几千人全部留给企业。当时云南省政府的要求是:只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要再向政府要钱就是很不错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云南世博集团领军人物的王兢认识到:挑战背后就是机遇!能有效地应对挑战,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他知难而上,自加压力,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把企业目标定位为:“把昆明世博园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名牌集团企业,建成能够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云南旅游业龙头骨干企业。”以这样的目标来回答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性难题;以这样的目标来回报中央领导、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关爱;以这样的目标来统一和领导世博集团全体干部员工的思想行动。
王兢同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找到了实现所确定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在昆明世博园目标要求的层面上找到了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扎实有效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这就是把已整体保留的昆明世博园进行巩固、提高和创新,结合世博园周边世博生态城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在更大的范围,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全的功能,创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园;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发起设立规范的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持续盈利并争取成为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的运作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对云南世博集团公司目标要求的层面上,王兢提出了“一个核心,三个重点”的发展思路,并按照“一枝独秀、双腿前进、三足鼎立、四轮驱动”的发展步骤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以旅游业为核心产业,以生态房地产业、会展业和园艺花卉业为重点产业,首先使世博园股份公司做出高效益,在集团内确立“一枝独秀”的地位;然后使世博兴云房地产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与世博园股份公司一道支撑集团“双腿前进”;另外再培育世博会展产业、园林园艺业以及其他优势迅速成长,形成世博集团“三足鼎立”乃至“四轮驱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2000年3月,时任集团总经理的王兢站在世博集团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世博集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弘扬“世博精神”,以人才和智力为根本、以创新为灵魂,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机遇意识,以大气魄、出新思路、成大格局、创高效益的企业发展指导思想。明确了世博集团的奋斗目标是巩固、提升、再创世博品牌,建设以“世博精神”为内涵的世博企业文化;实现昆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建成世界名园;科学合理地构建云南世博集团的产业格局,创建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名牌企业集团。
雄才大略拓新路
企业目标的确立给企业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在王兢的领导下,世博集团的全体干部员工也逐步将思想统一到以改革求发展,走企业化之路上来。其间有许多干部员工不理解,许多同志思想上都产生过波动。世博集团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首要问题来抓。通过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讨论活动,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国企改革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广大职工、中层干部尤其是集团领导班子一班人,必须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大转变。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工作作风转变到求真务实上来,把党政机关的行为方式转变到企业的行为方式上来,使世博集团由行政模式向企业模式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最终反映到工作取得实效、取得突破上来。经过坚持不懈的思想转变,干部职工认识到惟有改革才有出路、惟有改革才能实现既定目标、惟有改革才能赋予“世博”这一品牌新的内涵,并将其建成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一个知名品牌。改革思想的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成为世博集团深化企业改革的强大驱动力。
实现昆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建成世界名园;科学合理地构建云南世博集团的产业格局,创建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名牌企业集团,这是世博集团因企制宜设立的改革目标。为实现这样一个正确而具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目标,在王兢的领导下,世博集团保证了各项改革工作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世博园股份公司的发起设立,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是世博集团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标志。
2000年5月,集团公司正式设立企业改制课题小组,经过半年的努力,世博园股份公司于2000年12月29日由世博集团和另外5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5家股东中有4家法人股东、1家民营企业,新募集资金9500万元。世博园股份公司的成立,为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种盈利模式和长效机制,世博集团深化企业改革走出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世博股份公司在世博集团第一次引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世博园股份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按照做强做精主营业务、做稳做好辅业的原则,对环卫、绿化、演出等部门进行了改制,分别成立了世博园物业管理公司、世博阳光花卉公司、世博文化传播公司,实施企业化运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完全按照拟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公司从2001年以来连续4年盈利,年平均利润4000万元左右,成为世博集团的主要利润源。
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标志着世博集团第二阶段的改革工作实现了既定目标。
世博集团的改革转型过程是回报社会、职工得实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5年来,通过改革的逐步实施,世博集团已经连续赢利。在计提折旧的前提下,2000年,世博集团实现了利润总额537万元;2004年,世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近5000万元,累计上缴利税上亿元。
这里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故有“春城”美誉……
巍巍泰山脚下,涓涓柴汶河之畔,坐落着一个年产原煤200万吨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