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之树常青
21世纪的中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生命属性。有的企业领风骚于一时,却呼喇喇大厦将倾,“其亡也忽焉”;有的企业却能历经沧海,渡尽劫波,生命之树常青。
决定着企业生命属性的正是企业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哪种事物能像文化一样可以穿越所有时空的阻隔。从杳远的洞穴壁画到残存的旧石器,那些温暖了我们的文明碎片,也将会最终穿过我们的时代,去抚摸未来人类的精神畛域和心灵时空。
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次亘古未有的社会转型。这次转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同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史进程。当企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之一,甚至逐渐构筑社会文化基础的时候,在特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问题将注定无可逃避。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和长期浸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骨干军工企业,位于黄河农耕文明发祥地古都西安的西安北方华山机电有限公司,无疑面临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文化命题。
2001年后,西安华山人翻开了自己的文化答卷。秉承着军工企业的光荣传统,贯彻国家体制改革的核心精神,汲取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复兴着华夏文明的悠远道统,西安华山文化在发现矛盾中展开,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探索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化建设之路。
“要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范畴,作为生产力要素来配置,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4年前,华山公司的总经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设计者王景林提出这一创见性的独特思想,符合和实践了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正是超前提出的这一思想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广泛存在的浮于形式、难于融入生产经营的问题,扫清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理论、体制、行为的障碍。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华山公司形成了“以能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中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产力,华山公司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导向的文化。正是这种鲜明的导向契合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大的时代命题,也恰恰契合了华山公司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企业宗旨和最高企业目标。而且“以能为本”还蕴涵着对人的能力、价值的尊重和开发,实现了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多重和谐。
也正是这样的深度探索和实践,华山公司走上了文化牵动的复兴之路。那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研发能力、装备能力、管理能力、人才能力全面提升之路,这一成效的时代表述就是企业面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对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突破了农耕文化的局限,冲出了计划经济观念的藩篱,真正以一个现代人的方式开始了现代企业思维。这实际上正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文化突围的核心。
就正处于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华山公司的深度文化探索无疑因其鲜明的典型性而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于是,2005年春天,我们走进了西安北方华山机电有限公司。
在隆起亿万年的黄土高原上,华山公司的厂区内,一片柳绿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