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雅致春天,浙博推出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竹画展”)
时报讯 自古至今,竹,因其独特的风姿、凌傲的气节受到了一众文人墨客的青睐。品竹,也因此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历代文人品竹、画竹,流传下来的竹画既有写照传神的写生,也有文人士大夫的写竹,更是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抒写。昨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西湖美术馆开幕的“品竹——宝善堂珍藏中国历代名家竹画展”上,就展出宝善堂收藏的包括郑板桥、齐白石、吴湖帆、金农在内诸多名家竹画百幅,为观众呈现画中之竹的百态千姿。
说到历代画竹的名家,自然要提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画的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在为官时画竹题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落官后又画竹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用画竹来表达民生的墨竹画家,有史以来唯有板桥。这次展出的郑板桥为友人画的《竹石图》,上题:“画竹先须写石头,石能深秀竹才幽。润州城外千峰秀,画里如何得尽收”。此画作于郑燮去世前一年,却仍不忘研究画理。
历来的文人墨客均有画竹之好,齐白石作为近代著名的画家,画虾堪称一绝,竹画却鲜为人知,此次展览中有一幅便是齐白石64岁时所作,与齐白石晚年的风格不同,该幅作品是早年典型的金错刀风格,观赏别有一番风味。
据记者了解,宝善堂主人于善明自幼爱好书法绘画,更精于篆刻。机缘巧合,于善明来到书画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浙江安吉投资竹文化旅游产业,安吉连绵的翠竹令他心旷神怡,深厚的绘画文化更是触动了他骨子里的情愫,从此,他便踏上了搜寻历代竹画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积累了明至当代的名家画竹作品三百多幅,大致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竹的发展状况。又历经三年多的酝酿筹备,品竹展终于雅致亮相。
问及十几年醉心于竹的经历,于善明笑道:“竹子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这里每一张竹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之后我也计划想出一本书,叫 竹里竹外 ,专门分享这些年收集竹画背后的故事。”
据悉,本次展览共展出100幅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明初到当代画竹大家、名家的丹青。该展是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之一。展览将展至5月1日。
在报告文学更多事务性表达的今天,铁流、鹿茸的报告文学或许就有了更明显的思想内容含量。因此而有个性,因...
随着企业经营专业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大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