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医疗医企>> 医疗企业报道>> 正文

八六医院是如何产生两位全国党代表的?

企业报道  2017-06-28 09:04:28 阅读:

 

  解放军八六医院于1946年5月12日组建于江苏省兴化县西丁庄,前身系华中第一野战医院。1953年9月23日由浙江省嘉兴县移驻安徽省当涂县,1954年8月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医院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建院之初,编制床位1000张,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医疗用房2.9万平方米,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医院。1958年总后在医院召开全军医院工作现场会,被南京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1963年出版了我国、我军第一部医院管理学专著《军队医院管理》一书,开创了医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先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如一等医务模范、一等功臣陆颖威,战斗英雄、骨科专家邵宣,医院管理专家耿希晨、陶乃煌,十一大党代表吴松,十二大党代表孙忆鸿,全国三八红旗手丁亚苏,以及工程院院士黎磊石、科学院院士候凡凡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那么,八六医院作为一家驻军医院是如何产生两位院士和两位党代表的呢?他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

  解放军八六医院老院长邓诗超回忆说,解放军八六医院作为一家驻军医院,6年间有两位同志先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这在八六医院的政治生活中是个可圈可点的大事!

  (一)勤勤恳恳的十一届党代表——吴松

  吴松,女,生于江苏海安,1946年初中毕业就参加了革命队伍,随军转战南北,解放后被组织选送到军医大学培养深造。她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医学科学技术,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成绩。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学校的嘉奖。吴松同志毕业后,组织上考虑其丈夫邵宣在八六医院任骨科主任,就将她分配到八六医院消化内科任住院医师。

  来到八六医院,她以病区为家,视病人如亲人。当时消化科主任是沈君明,吴松同志虚心向沈君明老主任求教,医疗技术和病区管理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她被提升为七病区科副主任、主任,她带领全科人员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受到大家好评,病区被评为“四好”病区,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通令嘉奖。1958年11月,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受同志们的委托,去北京参加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议期间,她三次幸福地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并与周总理及其他中央首长合影留念。

  在医疗实践中,她积极挖掘中医学验方、秘方,经过无数临床验证,创造发明了溃疡Ⅱ方,溃疡Ⅳ方。该方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还总结写出了论文,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她所在的病区多次被全院树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先进典型,出席分部、后勤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1974年,吴松同志被提升为医务副院长,党委分工她负责内科系统和全院的训练工作,她经常深入各病区参加医疗查房、疑难病会诊,对病区医生进行传、帮、带。邓院长刚到医院时,人地生疏,她耐心、诚恳地帮他熟悉情况,陪他查房,及时解决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生活中像老大姐一样关心他。邓院长刚来八六医院那会,爱人聂寒娟带着两个孩子在繁昌工作,每到周六,吴松院长就催我回繁昌看望家属和子女;平时她家改善生活,总是拉邓院长去她家吃饭。

  1977年,吴松同志被选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唯一的女党员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记得1977年8月的一天,八六医院里红旗招展,全院500多名官兵敲锣打鼓,列队欢迎从北京开会回来的吴松副院长,邓院长的儿子邓刚和幼儿园里的另一位小女孩一起向她献上鲜花。第二天,在医院大会堂召开了全院人员大会,吴松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党代会的盛况,她的讲话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1983年,吴松同志与邵宣主任调南京总医院工作,任门诊部副主任。八六医院老同事有什么事找她,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如介绍亲戚、朋友去她那里看病,她总是热情接待,跑上跑下地帮忙找专家会诊。1993年,邓院长的岳父在总院住院,她与邵主任几次带着礼品去病房探视,找专家会诊,令邓院长一家十分感动!

  几年前,她患癌症住院,因发现时已是晚期,为不打扰大家,她一直瞒着别人,住院不久就去世了。临终时她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通知任何人。她为党工作了六十多年,就这样安静地走。八六医院老人对她非常崇敬,愿吴松老大姐一路走好,于九泉下安息!

  (二)护理战线的楷模、十二届党代表——孙忆鸿

  孙忆鸿,女,上海人,1951年入伍。那时陈毅司令员在上海任市长,朝鲜战事正在进行,急需一批女护理人员入朝。华东军区护士学校在上海市招收一批女生入学培训,她们都是十五、六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女青年。这就是后来被陈毅元帅称之为的“上海娃娃兵”,孙忆鸿就是这群娃娃兵里的一个。她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按正规化、现代化要求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白衣战士,她们接受了高质量的护理教学和严格而正规的训练。

  1953年11月,她们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护理专业学习。而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结束,中美双方已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毕业后的180名“娃娃兵”大部分被分配在上海、南京两个大城市里的军队医院,而孙忆鸿和51位同学被集中分配到驻地在安徽当涂的解放军第八六医院。这是一座新建的医院,规模大,1000张病床,占地350余亩,号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远东第一”。不过当时的医院除了医疗主体大楼是现代化建筑外,院内到处都是瓦砾堆、渣土堆,遍地丛生着半人深的杂草。她们一到这里就和大家一起投入到清理、整治环境的劳动中。每天清晨,她们和大家排成横队比赛拔草,她们靠手推肩担搬走了瓦砾、渣土,她们流血流汗毫无怨言。就在这不久后,又就遇上了当涂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漫堤,大水涌进了当涂城;医院被淹,平地水深4米,院内能行船。病员分批乘船转移到南京总医院、八一等医院。洪水退后,医院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劳动中。孙忆鸿她们和男同志一样,卷起裤腿,撸起袖子就干。有的弄得满身淤泥,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全身像散了架。一个月下来,脸都晒黑了,人也瘦了十多斤;有时生了点小病,咬咬牙,继续干。

  孙忆鸿同志到八六医院工作40多年,先后在骨科、内科、外科等七、八个科室都当过护士长。只要是工作需要,组织上让她到哪她就到哪,用她自己最朴实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块砖,任党把我搬!党把我搬到哪里,我就干好在哪里!”她是这么说的,也确是这么做的。内二科原护士长陈顺华调去总医院工作后,该科的护理工作显得比较薄弱,领导就将她调来八病区。由于她长期在外科系统工作,内科的护理工作相对有些生疏。于是她虚心求教,很快就熟悉了情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但熟悉了内科的护理业务,还着手建立一整套的护理程序和病区的管理制度。当年,八病区被评为护理工作先进单位。她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才能使伤病员尽快地重返战斗岗位。

  孙忆鸿同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体现特出的是“严格”两个字。她对己严,也对部下严。有位1970年入伍的军队干部的女儿,在家娇生惯养,从当卫生员就在孙忆鸿同志的外二科,后来提干当了护士,经过几年锻炼当了护士长。她有一篇回忆文章《你是我一生要读的书》就是写的孙忆鸿:

  “……许多年过去了,回忆我走过的每一步,整理我纷繁的思绪,我逐渐清晰地看到一个身影,引导我,吸引我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我心中的楷模——孙忆鸿护士长,一位在护理战线辛苦耕耘一辈子的老兵。一种精神,一种不见异思迁,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培育我逐步成长、成熟。从我踏进病区,从卫生员做起时就一直在你——孙护士长领导下工作。开始,我怕你,因为你的严格;后来,我敬你,因为你的严格;再后来,我学你,还是因为你的严格。严格出自你对事业的忠诚,出自你对人民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你对己严,处处做表率;对工作严,坚决按章办事;对部下严,从不徇私情。严格形成了你独特的人格魅力。可是,你又是那么无私大度,亲切待人,你循循善秀,毫无保留地带教这些新兵。你身体力行,从基础护理做起,教我们懂得如何是关爱;你制定业务学习计划,教我们掌握救死扶伤的本领;你建立奖惩措施,激励我们比学赶帮;你鼓励我们创新改革,学习新技术,攀登新高峰。你传技术,带作风,教做人,我从被动到主动,从外行到内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操作到全面管理。多年后,我就成了你——一名护士长。”

  1984年初,经医院、后勤第十四分部以及南京军区后勤部各级组织选举,孙忆鸿同志当选党的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新当选的胡耀邦总书记和党及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留念。

  孙忆鸿在全院欢迎她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二届代表大会凯旋归来以及她传达“十二大”精神的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八六医院,我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荣誉是党培养的结果。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组织和各级领导的期望!”(伍传平、邓诗超)

更多专题
当代“精卫鸟”在臂山平场中绽放“大卫星”

公元2017年5月29日,初夏的阳光,格外热烈。当中铁十一局郑万项目一分部经理袁攀峰将59天平整好的一块210亩...

煤矿安全出产的“十个有必要、十个坚持”

在煤炭职业,安全办理是个让悉数办理者犯难的论题。杂乱的人员构造、相对恶劣而又变化无常的出产环境,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