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中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心系农民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纪实
■ 本报记者 王红英
●秦巴蓝莓主题公园大门口
时下,又到了蓝莓成熟的季节。在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八口村的秦巴蓝莓主题公园里的蓝莓种植园里,成片的蓝色映入眼帘:一棵棵蓝莓树上,挂着一串串成熟的蓝莓果,娇艳欲滴,酸甜可口,散发出诱人的果香,行走在蓝莓树丛间,仿佛置身于“蓝精灵”的海洋。
达州,作为中国红色革命老区,自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有其红色土地的后发优势。“秦巴蓝莓主题公园”的运营公司四川中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中蓝公司),依托革命老区的宝贵资源,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老区精神,在这片具有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构筑起了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依托蓝莓种植,发展有机酵素肥加工、蓝莓酵素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业种植、农业科普、酵素康养、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蓝莓产业经济,成为了达州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
首创酵素农法让农村告别靠天吃饭
“由于今年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加之基地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蓝莓的口味已经达到最佳效果。”据四川中蓝公司负责人介绍,以前蒲家镇的土壤环境并不适合种植蓝莓,但是公司通过酵素农法的方式进行土壤改良,再运用微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等技术手段,使这片土地不仅长出了蓝莓,而且还产量高、口感好。
不适合蓝莓生长的土壤怎么长出了如此美味的蓝莓呢?这一切都将感恩于台湾中兴大学詹富翔教授。
“众所周知,蓝莓有着水果皇后的美誉。殊不知蓝莓对生长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适宜于生长在湿润、有机质含量高、排灌良好的酸性土壤中;平均海拔要在500米以上;环境污染要小;水源洁净度要高;同时昼夜温差不大……从这些要求来看,蒲家镇并不是种植蓝莓的最佳地点。”詹富翔教授作为四川中蓝公司的技术顾问,在公司成立之初,便不远万里从台湾来到达州市通川区,带着他深耕20多年农业产业的经验,以及首创的酵素农法技术,将台湾先进的农业理念带到这里,从而扎根这方热土,使昔日这片普通山地变成了如今通川区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让这片原本不适宜蓝莓生长的土地开满蓝莓花,结出蓝莓果。
詹富翔教授在蓝莓基地引入首创的酵素农法技术,实现了蓝莓纯生态、无污染。据悉,秦巴蓝莓主题公园不仅蓝莓种植面积广,且采用先进的台湾酵素农法——利用大豆、奶粉、鸡蛋等制作酵素营养液,这样不仅保证了蓝莓品质,提升了蓝莓中的品质,稳定蓝莓中丰富的果胶、微量元素和花青素,而且吃着口感更好,更营养,更健康。
为了传递先进的农业理念,让“酵素农法”惠及更多农民,四川中蓝公司一直苦练内功。据悉,公司在微生物酵素技术应用领域已于2018年4月获得5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下一步计划将微生物酵素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到50亩以上的水稻、油菜、水果、蔬菜、中药材等成片上规模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或种养殖大户。“实施酵素有机肥推广使用,公司推行‘二免五统一一提高’政策,‘二免’即免费提供种子和酵素营养剂,‘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一提供’即提高收购价格。计划推广10万亩水稻、4万亩油菜、中药材1万亩、蔬菜5万亩、5万亩特色水果,一共推广使用生物酵素10万亩,按每亩赚取购销差价500元纯利计算,25万亩即可创收12500万元。”
看着一棵棵被累累硕果压低枝头的蓝莓树,詹富翔感叹到,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总是要看天吃饭,农业也总是受制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要打破这种局面,现代农业就是要打破常规,运用酵素农法技术,使农业变得更加智慧和便捷。
开办农技大讲堂让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
近日,一场培训课在四川中蓝公司会议中心进行,来自达州市各基层的支部书记,正在认真聆听中蓝专家詹富翔教授关于现代农业知识方面的授课。记者看到,200多人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学员,大家都非常认真,有的抬头细心听讲,有的低头做着笔记,有的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怕漏听一个字、落下一个知识点。
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詹富翔教授的讲座精彩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特别是让大家进一步提高了对现代农业的全新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科技农业的全新理解,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是达州市千名村支书记专题培训的现场掠影。这只是詹富翔教授在大陆传道授业的一个缩影。詹富翔教授作为四川中蓝公司的技术顾问,为帮助村民提升种植收益,始终坚持以“技术服务”联结村民。在蒲家镇,四川中蓝公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的培训班。
除此之外,四川中蓝公司还开办了农民夜校,每个月为当地村民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据悉,自四川中蓝公司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自身在现代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村民们的实际应用技能,帮助村民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年多,蓝莓园的专家给我们上了很多次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懂的农业知识,收入也提高了。”蒲家镇八口村一村民感叹道。
四川中蓝公司通过这种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秦巴蓝莓主题公园里农户的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意识和素养以及增收创收能力。参与蓝莓产业工作的每个农民,都将直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形成大批农民技术人才。截至目前,四川中蓝公司已建成培训中心600平方米,可一次容纳220人以上科普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墙320平方米,科普广场2000平方米,共举办农民夜校培训8期1500人次,千名村支书记专题培训5期105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13期2700人次,各类再就业培训11期1800人次,接纳全市中、小学科普活动32次4800人次,承接青少年户外拓展活动35次4200人次,参与蓝莓采摘体验活动达30000人次,基地向社会公众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参观。
另外,以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技术研究与推广,四川中蓝公司与台湾中兴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科院、达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正在筹备成立“达州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和“达州市酵素农法研究所”,为打造熟练高质量农业人才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延伸产业价值链让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促农增收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四川中蓝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今明两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四川中蓝公司作为达州市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建立了完善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即由一家或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务等形式与合作社(基地)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工厂对接市场、市场牵引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合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从而实现贫困户收益与产业经营效益直接挂钩,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让村民与企业共享科技农业发展成果。八口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在镇、村等一定范围内,吸纳建档立卡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依托蓝莓产业,吸收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组建,通过产业创收,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蓝莓产业扶贫合作社把一定比例的上级涉农资金作为对贫困户的扶贫资金,采取按出资比例直接量化入股的方式,让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从而给贫困户打开了一扇长期致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最大亮点,是实现了贫困户收益与产业经营效益直接挂钩。每个贫困户都能获得‘资产收益+入股分红+劳务工薪+耕种收入’等四份收益。”中蓝公司对扶贫攻坚颇有心得。
“农业是通川区的重要产业,关系着千家万户,是区域精准扶贫的主战场。”通川区一负责人介绍说,通川区通过发展蓝莓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精准脱贫,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他扶贫措施难比其效果的。
“蓝莓的种植、管理,以及果实的采摘均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通过整合建设蓝莓全产业链,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扩大农民就业机会,而且能促进农民通过创业就业实现增收。”中蓝公司一负责人说,自从“秦巴蓝莓主题公园”建起后,蒲家镇村民工作的地方就在家门口,每天上班8小时,生活有规律,每到月底就领工资,当起了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悉,自2016年蓝莓产业园试种成功以来,通过推进蓝莓产业,仅以蒲家镇为例,参与蓝莓产业扶贫的贫困户36家,带动受益农户达86户,解决农民工就业200多人。
近年来,蓝莓以其独特的口味,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药理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消费量逐年增加。四川中蓝公司按照生态循环产业园AAAA级景区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进行建设投资建成了蓝莓主题公园;依托微生物制剂酵素农法科技技术,培育蓝莓种苗、发展蓝莓种植,并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做大做强蓝莓产业,实现了农文旅养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游客接待综合服务中心、蓝莓科研大楼、蓝莓科普展览馆、恒温智能大棚2600m2、微生物酵素有机肥加工厂、全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一幅蓝莓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图景徐徐展开,蓝莓蓝成为这片红色土地上最耀眼的风景。
他从江淮大地走来,怀揣对矿井通风事业的热爱,一腔热忱投身到内蒙古麻地梁矿项目的火热建设当中。他是皖北...
他们是一群高知机电工,有专业的技能,也有过硬的技术。他们不忘初心,选择为煤炭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