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张钊瀛的成长正处于中国图像绘画自我反思的时代,但他并不在自己的绘画中刻意回避图像,也避免着“剪刀加浆糊”式的挪用,而是对其进行转译并以个人化的语法方式加以呈现。对于这一代艺术家来说,他们面对图像的态度早已没有1990年代时年长艺术家那样的过度兴奋与对其的过度“采伐”,图像早已在网络时代成为生活中见惯不怪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因充斥于纸质、电子、网络的各种空间而像文字那样具备着自我指涉和相互指涉的能力。对于张钊瀛而言,他驾轻就熟地从各种图像中获取素材并为我所用,将其打造为一幕幕的怀旧荒诞剧。——尹丹/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在《旧约》中,约拿在鲸腹中度过三天的故事,作为一种预示(prefiguration,预现),应验于《新约》中基督的生平事迹。预示作为线索,串联起新旧约间隐喻与揭示的关系。而在本次艺术家张钊灜“先知”个展中,预示再度作为线索,穿插于“神话派对”、“东方戏法”及“书信”系列作品中。从精神领域的璀璨往昔至当下现实,预示以并不如前者严肃的方式,在戏耍间令人察觉作品中对未来所见的先知、以及对过去已有之物重复再现的认知。
张钊瀛认为“‘图像狂欢’可以用来概括近年一系列作品的工作方法。在流量经济与图像泛滥的数据时代,如何面对图像和处理图像是摆在每一个艺术家面前的问题。借用、挪移、解构、涂抹、重构、纯化、简化、抽象、破坏,都是现代主义以来屡试不爽的创作方法。面对图像,如果说现代主义绘画所追求的某种极致化操作(如至上主义或行动画派)早已走到尽头,绘画的逻辑链条是否就此断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中国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新一代,选择了一种新的回应方式,那就是与图像一同‘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