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收藏
预展时间
中国书画
5月14日至16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卖时间
中国书画(一)
5月18日(星期二)下午1:00
中国书画(二)
5月18日(星期二)下午6:00
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民国以来,京津地区迎来了绘画活跃期,凡于非闇、王云、姚华、齐白石等都聚集京津,他们在艺术上上追宋元,下逮明清,博采众长,使京津地区成为民初画坛国粹力量最强的地区。
六郎庄又名柳浪庄,明朝时就有“柳浪闻莺”的佳景。这里稻畦千顷,荷塘棋布,荷花为其特色。据《京华园林丛谈》记载,在清朝,六郎庄为当时三十八处莲花池地址之一,成为帝后、皇亲国戚及王公大臣们赏荷之所。如今时过境迁,只有位于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保留其风貌。
谐趣园一角
荷花为于非闇屡次入画的题材。是幅作于1948年,主要表现荷花穿叶而出的姿韵,此件一花、一苞、一叶、一芽,元素俱全。又勾勒健韧,线质流丽,加以层层积染,过渡自然,雍容大方,妙处如荷花黄蕊,所用沥粉技法,使之凸出纸面之上,栩栩如生,令人叹观。
王云与齐白石在北平时均受陈师曾的提携,并享誉京城。但由于英年早逝等种种原因,王云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拍品为邵章旧藏,系王云改齐白石画作而成。据画面推断,齐白石绘坡地、鸡笼和母鸡,王云后补三只雏鸡及草丛,并由姚华题跋,演绎着彼时活跃于北京画坛的同道们常见的合作画艺术模式。
邵章题签
作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享誉京城的王云,朋友圈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比如余绍宋、梁启超、罗瘿公、熊佛西等。
1925年秋,梁启超、姚华、王云等雅集于新月社,梁启超谈及乾隆御制诗“夕阳芳草见游猪”,以为帝王奇句,王云即席挥毫,又经姚华题字,遂成近世猪画名作。这次聚会,据熊佛西回忆,除去招饮人徐志摩,题句及诗、画创作者梁启超、王云、姚华外,参加者还有胡适、梁思成、陈西滢、凌叔华、林徽因……可谓名家荟萃。
此帧为1929年再作,置竹、猪于一帧,李宣倜题“不瘦不俗”,语出苏轼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肉有竹,不瘦不俗,令人莞尔。
上款“瑶青”即著名京剧青衣王瑶卿(1880-1954),室名古玥轩,王氏作育后进无数,四大名旦悉出其门下,有京剧界“通天教主”之誉,1951年任中央戏曲学校校长。
陈少梅少年成名,二十三岁即主持湖社天津分会,于津门画名日隆,作品广受艺林好评。这一时期,他的画艺在转益多师、陶铸百家的基础上,逐渐显露出自家面目。
《桐阴静伫》作于1944年,属陈少梅绘画成熟期之佳制。仕女端立桐树下,手持纨扇,体态婀娜,若杜甫《佳人》所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仕女的开脸参以唐寅、仇英之法,秀媚而不失端庄。背景勾勒、赋色亦极用心,梧桐叶、竹叶皆先勾边、再填色,层次井然,坡地色泽变化微妙蕴藉。通幅笔墨精工,品相完美,散发出清贵的古典气质。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刘凌沧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与人物画的研究创作,出神入化,别开生面。
《麻姑献寿》作于1981年画家七十四岁时,取四尺整纸,竖幅宏阔,图写南极仙翁、麻姑、蝙蝠、梅花鹿、丹顶鹤等,集福、禄、寿等吉祥寓意于一帧,线条劲健有力,敷色明丽朗润,寿星须发、麻姑头饰、领口、袖边等处兼用白粉表现,技艺纯熟,风神独具,后经启功题自作诗,诗文诙谐,与人物形象相映成趣。
《牧韵》为李可染绘赠程亚君之作,未署年款,综合判断应为1970年代后期作品,画面中戴红领巾的牧童形象在李氏牧牛题材中非常少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洵属难得。
《牧韵》是李可染非常成熟的题材,取用带有李氏标签般的拱形构图,系着红领巾的牧童是通幅画眼,以浓墨写轮廓,辅以填色,刻画精细。他侧坐在水牛背上,左手牵绳,右手执枝条,回首望向后方。二牛相随相倚,近乎太极,相互回旋着、运动着,永不停息。稳重的老牛和天真的孩童在一起,老与幼、动与静、驯与顽,对比强烈,相映成趣。
王雪涛十分重视写生,他的牡丹造型准确生动,笔墨清丽,艳而不俗。
《国色天香》为王雪涛红花墨叶之一例,未署年款,综合判断应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属王雪涛艺术成熟期之作。此时他用笔精到,笔锋犀利,准而有力。他将重彩融入小写意,注重墨色的对比和使用,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实现了画面的浓郁而不失风雅。
《红梅傲雪》未署年款,综合判断为1970年代后期所绘。王雪涛的花鸟画来自生活,在写生上下过很大功夫,再通过适度的夸张,突出画外的气韵。他曾深入观察梅树的姿态,并画过多幅速写,此帧笔墨活润老到,物象结构准确,积雪附着在枝干和梅花上的状态尤其生动,在形似的基础上更得神似,诚属精心佳作。
张伯驹、潘素作为书画界的珠联璧合,两人经常合作书画。《素心花对素心人》系1970年元旦二人合写、赠予张牧石之作,潘素绘白牡丹,张伯驹写兰花与绿梅。张伯驹复题自作词《小秦王》四阙,句中“素心”喻心地质朴纯洁,恬淡宁静的素心花、素心兰正是张伯驹、潘素伉俪卓荦不群的才情、气质之最好象征。
张牧石(1928-2011),天津人,擅诗词、书法、篆刻,与张伯驹为忘年交,张伯驹将其与陈巨来并称为篆刻界的“南陈北张”,晚年用印多出彼手。
据孙氏自题,是帧为“添补旧作”而成,结合画面分析,拍品应绘于1990年代后期,画家先写竹石草丛,1999年补绘七只麻雀并题。画后数年重新润色,是孙其峰的创作习惯之一,体现出他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是孙其峰绘画艺术的高峰期,《竹林麻雀》笔墨活润,磐石只寥寥数笔,立体感和光影效果跃然纸上,竹叶纷披灵动,层次分明,似有风来,七只麻雀迎风飞翔,麻雀躯干以赭色、墨色混合出之,结构精准,意态生动,饶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