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海派:各领风骚的画家们

2021-11-30 10:20:20
  
1827次阅读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埠后,上海一跃成为全国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十里洋场吸引着全国的文化艺术精英,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对艺术家眼界、胸襟的影响毋庸置疑,书画艺术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人才荟萃。“海派”一词应运而生,而“海派”并非流派,而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气或文化现象,在不断发展中,这一概念也并不以地域和画风为限,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海纳百川的审美,艺术家们各放异彩,深深影响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

  任伯年作为早期海派一代宗师,各种画科无一不精,花鸟尤其擅长,且工、写皆佳。早年的任伯年师法陈老莲,兼采宋元工笔重彩技法,重墨勾勒,敷色深浓,呈现出一派古艳之感;后期乃受到陈淳、徐渭、八大山人、华嵒等写意大家的影响,亦工亦写,自由挥洒,在其艺术的成熟期已臻化境,大有笔歌墨舞之态。进入1890年代,此类写意作品成为任伯年创作的重点,《枇杷双鹤》即为一例。

  此帧作于1891年,写庭院一角,竹篱茂草间,枇杷枝干横斜,上下呼应,姿态全自胸臆中出,毫无摹袭古人的痕迹,老笔纷披,墨色交融,皆觉质地浑厚,作风老辣。一对仙鹤缩颈相对,虽只占据一侧,不在画面中心,却令整幅精神全出。

  仙鹤寓意长寿,而枇杷则象征着吉庆多福,子嗣昌盛,两相组合,寓福寿绵长之美意。二者皆是常见的绘画内容,任伯年在处理此类题材不落俗媚,仿佛仙鹤、枇杷皆具有人格化的象征精神,流露出一股深层的韧性。这样的风格无疑影响到后学吴昌硕、王一亭、齐白石等,他们的源头活水于是幅清晰可见。

  在学者对“海派”一名来源的考证中,吴观岱曾作为对照出现,1899年张祖翼跋吴观岱的画:“江南自海上互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暂注目”,此跋文中出现了今所见最早的“海派”一词。吴观岱曾受廉泉邀请寓京华多年,并担任如意馆供奉,浸淫传统,深受京华文化氛围濡染,因而在此处以文人画的立场与当时最初迎合商业的“海派”绘画形成对比。

  《流水音图卷》是吴观岱应廉泉之请写赠袁克文者,图绘袁氏在中南海的居所流水音,属吴观岱生平代表作。

  据跋文可知,吴氏共绘两卷,拍品系钱君匋在无锡访得,另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本有1914年吴芝瑛题引首,拍品应作于同一时期。

  1913年,袁世凯迁家眷进中南海,袁克文入住流水音,这是一座四方流杯亭,原是君臣修禊觞咏之地,因乾隆帝书匾“流水音”得名,袁氏交游既广,此地遂为诗酒唱和所在。拍品脱胎于廉泉的现场摄影,卷首为日知阁,卷末即流水音,通幅纯以细笔,描摹精微逼肖,与实景几无差别,极见精心。

  孙揆均(1866-1941),号寒厓,江苏无锡人,廉泉表兄,善书法,传言曾为吴芝瑛代笔,以拍品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的吴题引首观之,或非妄言。

  “三吴一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上画坛领军人物,代表了当时海派绘画的主流风格。吴徵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他为名画家吴伯滔之子,濡染家学,又师从吴昌硕,画艺、学养皆深,擅山水、花卉,对王原祁的领会尤深,编号129拍品《溪山欲雨》即为一例。

  拍品绘于1924年,经张伯英、汤涤等十人题跋,并曾刊载于《北洋画报》,实属难得。此帧主以干墨皴擦,笔端如有金刚杵,气息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王原祁《送别诗意图》、《仿大痴富春山居图》在仿佛之间。

  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寓居上海,创立“大风堂”画室,与吴湖帆、冯超然等海上书画家交游,参与各种艺事活动,眼界益开,画艺愈精进,声誉渐隆。

  《秋陂双雄》作于1929年,状写两只猛虎栖息于山石、茂草与红叶间,其一若欲起身,张口咆哮;另者虽通身安卧,却兽面微抬,露出利齿,动静之间,俨然都具有不可凌犯的威严。张善孖把握到这紧张的一瞬,虎啸秋风皆扑面而来,可见画艺之精湛。

  张氏画虎每每带有人格化特征,富于现实寄托,据题识可知,本幅夸赞老虎的同时,实为讽刺官吏搜刮祸民,正所谓“苛政猛于虎也”。

  无论是上海或北平时期,黄宾虹编书著述,深研画学,他的山水画贯彻其画学理念,“法高于理”、自成一格。就艺术风格而言,始终游离于世风之外,独具深度与高度,影响深远。

  《小桥策杖》为黄宾虹1930年代作品,画家以淡墨勾勒林木,加以半抽象的皴擦,营造清淡幽寂的氛围,烘托出小桥上携杖而立的高士背影。拍品系“白宾虹”面目之一例,画上题钱宰诗,“客来春酒绿,风雨夜开园”之句合于画中情境,疏澹旷远,神致萧散,实属文人画之逸品。

  《寿者相》构图奇肆,画家先大笔勾勒巨石,复皴点其上,以求粗头乱服之致。红衣罗汉纯以细笔,头颈施赭色,眉眼须发描绘精微,袍服施红色平涂。一半幅面纯以留白,唯左下用款印压住边角,于险绝中求平衡。罗汉是吕凤子的代表题材,但本幅远早于其1942年代表作《四阿罗汉》,可视为吕氏早期重要创制。

  李北涛上款。李北涛(1890-1955在世),江苏镇江人。早年旅日,归国后任交通银行秘书,抗战初期代表钱新之往返港沪,沟通南京、重庆间消息,晚年定居香港。

  《荷塘游凫》为陆抑非艺术盛年所绘,色泽明丽,气韵生动,属陆氏花鸟之精品佳作。

  陆抑非青年时期追摹张熊、任伯年、陆恢等前辈名家,1937年拜吴湖帆为师,遍览梅景书屋名迹,画艺大进。拍品作于1945年,图中红荷怒放,一只游凫划动清波,似被香气吸引而来,流连忘返于莲塘之中。野鸭躯干以淡赭色表现,头颈、翅羽则用石青与白粉等描绘,赋色厚重古艳,与整张的淡色调形成对比,极见精神。

  在近代花鸟画坛,陈之佛与于非闇齐名,而陈氏作品数量甚少,为藏家所珍。《浮晕寒香》属画家1940年代后期之佳制,状写一树繁梅,构图严谨,枝干造型继承了宋元画梅名家,依稀有汤叔雅、王冕的气度,而朵朵白梅五瓣匀圆,彰显着图案性形式,愈发工整可爱,文静柔和。技法以没骨为主,勾勒敷染兼行,并采冲水、撞粉诸法,笔墨精炼而富于变化。

  拍品初赠国民党要员,著名外交家、书画家叶公超。1952年,拍品由叶氏题边绫后转赠江杓。江杓(1900-1981),号星初,上海人。早年赴德留学,抗战期间任兵工厂厂长、兵工署驻美代表。1949年赴台,五十年代曾任台湾“经济部长”。(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