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国宝,古时就曾一物难求,乾隆也为它写诗

2022-03-21 17:06:33
  
1926次阅读


  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

  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

  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

  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签劳。

  这首诗,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定窑孩儿枕的底部,为收藏狂魔乾隆皇帝十一首咏“娃娃枕”的其中一首——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间,他共收集了十一个孩儿枕,还为其特别订制锦垫与紫檀木罗汉床,用于展示摆放。

  宋代时,瓷枕盛行。古人认为夏日睡瓷枕,可“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宋人张来也说“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可做对映补充。当时烧造瓷枕的窑口遍及大江南北,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都有涉及……所烧瓷枕的形制、装饰较前代均有飞跃,当时的技法呈现出极大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包括刻、划、剔、印、堆塑等,形制也从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繁化出更位形象的虎形、狮形、仕女形、孩儿形等,代表了当时陶瓷烧制技术的先锋。

  最出色者,当属定窑孩儿枕。其形神之妙,乾隆诗中可见。据可查文献资料,目前北宋的定窑孩儿枕大概仅存四件,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各两件。其中有一件有所损坏;一件的烧造时间较晚、胎质较为粗糙,且尺寸较小,余者,与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相近的一件,要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定窑白釉孩儿枕】

  此件定窑白釉孩儿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伏卧于踏上的形象。孩儿两臂交叉环抱,以其背为枕面,臀部鼓起,两只胖脚交叠上翘,神态悠闲自得,细部刻画写生而传神;这种细节处的工艺精髓也延续至服饰,细观其衣花纹清晰、纹褶毕现,在可用性之外具有高度可欣赏性.

  这件定窑白釉孩儿枕曾被《国家人文历史》列入九件“镇国之宝”之一,九件宝物分别取自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瓷、石刻壁画、书法、绘画等不同的九个领域,也就是说,此件孩儿枕超越汝窑、元青花等等名器,成为整个瓷器领域的代表。

  专家曾如此评价这件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加以精细的雕工,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说起来,孩儿枕一物在明代时就曾一物难求,明代戏曲作家、藏书家、生活家高濂曾隐西湖,专攻医理养生,其《遵生八笺》可谓古代文人养生学集大成之作,在其中《起居安乐笺》下卷“怡养动用事具”中,有“石枕”一条,曾记录孩儿枕在当时的盛况:枕制不一,即石枕,虽宋磁白定居多。有尸枕,亦旧窑者,长可一尺,古墓中得之,甚不可用。有特烧为枕者,长可二尺五寸,阔六七寸者。有东青磁锦上花者,有划花定者,有孩儿捧荷偃卧,用花卷叶为枕者。此制精绝,皆余所目击,南方一时不可得也。此为文人纳凉示意图,明人多爱学宋,多行雅事,其纳凉处常选荷亭、山中……人间隐秘境里,正是消夏处。庭阁中主人枕荷风幽香而睡,瓷枕多用于此时。

  而后,他又在《燕闲清赏笺 · 论定窑》中炫耀自己曾拥有一件孩儿枕,形制可称奇,亦是当时珍品:枕有长三尺者,制甚可头。余得一枕,用娃娃手持荷叶覆身叶形,前偃后仰,枕首适可,巧莫与并。虽不见实物,想必乾隆皇帝也存有这样一件“荷叶孩儿枕”,详情且看其在乾隆三十七年所写的一首《再咏定窑瓷枕》:

  哇哇如有声,曲尽小儿情。

  入井匍匐异,覆荷妥贴平。

  高濂评雅合,苏轼譬尤精。

  梦旦吾何敢,宵衣置五更。

  (来源:观复博物馆)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