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旦旦,蔚为大观 ——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

2024-10-25 10:09:12
  
2083次阅读

  春山可望,秋水当歌。“中国画”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至今历史最久、底蕴最深且从未间断的教学专业,近百年的成长脉络绘就的是一类画种的学院成长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早在建校之初,便以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绘画艺术为己任,始终秉持“兼容并包”和“传统出新”的教学理念。在近一个世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中国画名家巨擘,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国画后备人才,可谓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中国画学院坚持以“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赓续经典、锐意革新”为教学主旨,接续自新之道,持续日新之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发展路径,探求更高目标,赓续发扬中国文化精神。

  如今,观众可以在一个展览中尽览它的“成长脉络”——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于9月20日至10月27日亮相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此次展览以“学脉”为核心,“时间”为轴线,“学统”为底色,通过聚焦中国画专业创制期数位先师经典名作的“临云”、聚焦承续者们熠熠华光的“粲风”、聚焦现职教师累累佳作的“觅神”、聚焦优秀本硕博学生锐意新作的“问道”四大板块,展现了中国画学脉的百年塑造之旅,从经验到学理,逐步勾连起国脉征程层层递进的精神与实践线索。

  “中国美院的王牌是中国画教学。”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说。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立伊始,即提出“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这贯穿至今的国美“四句教”,将艺术的研究置于“东”与“西”的巨大背景之下,来提出融合和创造的使命,展露国立艺术院的一代原创者们对这一使命的坚守与风采。潘天寿身处乱世困境,将中国画师徒授受的方式逐步转向现代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中西文化分峰峙立的理念,树起中国艺术传承出新的旗帜。20世纪40年代末,黄宾虹在栖霞岭结庐讲习,烟云积墨,沧桑点染,弘扬国学的光大,更塑造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后的高峰。

  随后,“大师团”集体登场,持续从思想上、制度上、人才上奠定优良基础,如提出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分临摹、写生、创作三大板块源流有序地教学,构成中国画教学的结构性圭臬;强调诗、书、画、印的重要地位,将其视为学习中国艺术的基础编入教学大纲……“这一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画艺者,奠定了国美国画浑厚的基础与叠新的人才。国美的国画王牌自是由此兴发的。”许江说。

  而“浙派人物画”的出现,让中国画得以持续在杭州成为中国美术的时代领航者和风向标,其面向公众的振聋发聩之功使其几乎成为中国画自新系统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纯化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重视个体特征、地域特点和现代审美的融汇,以承载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学脉基石为时代领跑,这份力挽狂澜的眼界和时代文化的格局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而当国门打开,多元思潮急切涌入,全社会掀起尊重知识和学习文化的热潮,禁锢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大众对艺术形式与功能的深度思考加速了创作实践的发展,但中国画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绘画艺术、秉持“兼容并包”和“传统出新”教学理念的根基永固。

  “新世纪肇始,美院南山校区重建,转入滨江过渡。辗转颇费,却又面临开拓。当此困囿之时,发展之思反诸教学自身。学院提出中国画学复兴的理想,将中国画的教学与理论研究提入画学研究的层面。 ”许江如此回顾。目前,中国画学院拥有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画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当代新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基石,以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中国艺术谱系中最绵长的人文基因。

  新时代,新起点,作为全国中国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画学院接续自新之道,持续日新之行,倡导“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教育宗旨,以“宽口径、高层次”为教学定位,以“两端深入、多元互动”为教学思路,依托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中国画线性研究所、当代水墨研究所、书画文献研究所四个研究机构,以多层次的专业教学、多方位的学术研究、多类型的工作坊和实验室,建设完善“传统优势学科高点”的学科建设策略,构筑具有鲜明国美特色的中国画学术构架,营造人才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成才环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国画后备人才。

  中华艺学,未有尽时。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中国画从来就不仅是一个画种,而更关乎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开拓。从围绕革新与改良的自知之论,到学科整合背景下对民族艺术的功能讨论,再至深化学科理法的学科构建,“中西调合”的诗性根脉和“传统出新”的写实根脉交融相长,源流互质的“根源之学”深耕其中——就如本次展览主题“光华旦旦”,取自《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日月光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明明粲然,生生不息,遂蔚为大观。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