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王朝,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彼时理学昌明、文风鼎盛,学术星空闪耀着周敦颐、程颢、程颐等理学巨匠,文学殿堂矗立着欧阳修、苏轼等文坛泰斗。这一文化黄金时代的铸就,固然得益于人口滋繁、科技精进、政权稳固与民族融合的沃土,但更核心的驱动力,在于前所未有的文化包容——士子敢秉笔直书,文人能潜心向学,思想的溪流得以汇成江河,最终奔涌成照亮后世的文明长河。
这种文化繁荣催生了对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朝廷对文人士子的尊崇,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民间,形成“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北宋五子与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五贤,皆是这场文化盛宴的受益者。周敦颐自幼沐浴书香,父亲周辅成身为进士,以经史子集启蒙,使他在少年时便奠定“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根基;而仁宗朝宽松的仕进环境,更让这位潜心向学的青年得以步入仕途,最终开创儒家理学的新纪元。苏家父子的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苏洵早年虽漫游四方,但其父苏序始终为子弟延请名师,兄长苏涣登第的荣光,最终点燃他“发愤读书,晚而有成”的壮志。正是这种家族与时代交织的文化磁场,让苏轼、苏辙自幼便在《论语》《孟子》的吟诵中成长,最终在嘉祐二年的科举中同榜题名,引发汴京“小苏热”的文坛奇观。
欧阳修对苏轼的知遇之恩,更成为士林佳话。当年阅卷时,欧阳修见一篇策论文风清朗如秋水,笔法洗练似璞玉,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取为第二。放榜后方知作者是眉山苏轼,他不禁感叹:“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当守旧士子因文风革新而围堵欧阳修抗议时,这位文坛领袖始终以“君子和而不同”的胸襟坦然面对,其气度至今令人动容。
“物以稀为贵”,这句古训在道德领域同样闪耀真理的光芒。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扰,本就是人性丛林中最稀缺的品质。纵观史册,海瑞抬棺死谏时,整个大明官场为之震动;于成龙“屑糠杂米为粥,与百姓共甘苦”,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这些廉吏之所以名垂青史,正因他们在贪腐成风的环境中,如孤松般挺立如初。他们的存在,印证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也刺痛了那些随波逐流者的良知。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周敦颐的《爱莲说》拓片,在史书里品读海瑞的《治安疏》,依然能感受到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那些廉洁奉公者,或许未曾享受过锦衣玉食,却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金珠满箱,而在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内心坚守;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官居高位,而在于“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赤子之心。
千载之下,清风依旧。当我们追寻廉的足迹,实则是在守护文明的根基。守住本心,便是守住了精神的家园;守住底线,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这,正是廉心守正穿越时空的永恒回响。(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