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伫立在单位楼前,凝视着眼前的青铜群雕。雕塑上的年轻人挽着裤脚,锨头深深扎进土里,青铜色的肌肤在夕阳下泛着汗水的光泽——那是1954年,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青年,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在天山脚下铺开了第一片棉田。
前两天,我在十一师《使命的勋章》歌舞剧现场,遇见了95后技术员小林,他指着舞台上的几张照片,说“那是我爷爷年轻时,开着推土机跟着驼队去找水。”这让我不禁想起单位老领导讲述的那段历史,在零下三十度的冬夜,战士们裹着打着补丁的军大衣,谁在地窝子的炕上,呼出的白气刚到鼻尖就凝成霜花;有人用冻裂的手攥着钢钎,在岩壁上凿出火花;有人把省下的口粮分给牧民,自己嚼着掺沙的窝头;没有机械,就肩膀扛、双手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
此时的我忽然懂了,所谓兵团精神,从来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陈列品,也不是一张张陈旧泛黄的照片,而是永远年轻的心跳。它跳动在1954年的地窝子里,回荡在1980年的砖瓦房中,也震颤在2025年智能温控大棚的顶上——就像那份从未改变的执着,在新的土壤里,孕育出蓬勃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它被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传承,生生不息。(楚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