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佳县学习期间,床头的一本宣传册引起了我的注意,翻看其中内容,被原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的故事深深吸引。这位战火纷飞年代的佳县县委书记,用“一碗小米见初心”的坚守,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廉洁丰碑。
1947年秋,西北野战军在佳县境内打响沙家店战役,前线急需粮草支援。当时的佳县刚遭灾荒,百姓家里的存粮本就所剩无几。毛泽东找到县委书记张俊贤,问能否筹集三天军粮。这位陕北汉子攥紧拳头回答:“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战士们吃饱饭!”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俊贤带着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他定下两条铁规:一是所有征集的粮食、牲畜必须登记造册,公开公示;二是干部和家属绝不允许多占一粒米、一寸布。有天夜里,通讯员发现他的妻子偷偷把家里仅存的半袋小米倒进了征集粮堆,忍不住劝道:“书记,家里孩子还等着熬粥呢!”张俊贤却红着眼眶说:“战士们在前线流血,咱这点苦算啥?”
在通镇征集粮食时,有个村干部想给县委留两袋细粮,被张俊贤当场识破。“战士们吃粗粮能打仗,我们凭啥要特殊?”他让村干部把细粮全部送到前线,自己则带着干部们啃起了掺着沙砾的窝窝头。有老乡看不下去,送来几个白面馍,他硬是按市价付了钱,还笑着说:“咱共产党的干部,不能白吃群众一口饭。”
当时的县委办公室设在一座破旧的窑洞里,张俊贤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两个账本:一个记着群众支援的物资,一个记着部队消耗的粮草。每天晚上,他都要对着油灯核对账目,哪怕是少了一把小米,也要追查到底。有次发现后勤人员多报了五斤黑豆,他立刻召开干部大会批评:“群众的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这不是小事,是良心账!”
除了管好用好“救命粮”,张俊贤的“铁面”还体现在对待亲属上。他的侄子想通过他在县大队谋个轻松差事,被他严词拒绝:“要当兵就去前线,想享福就别沾我的光!”最终,侄子在他的鼓励下,背着步枪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毛泽东在佳县住了76天,多次夸张俊贤“是个靠得住的好书记”。有次警卫员看到张俊贤的布鞋磨穿了底,想从部队给找双新鞋,他却摆手说:“补丁摞补丁,照样能走路。”后来,群众自发纳了双布鞋送给他,他在鞋底垫上干草,又穿了大半年。
沙家店战役胜利后,部队要留下一批物资感谢佳县群众,张俊贤坚持按人口平均分配,自己家里只领了三斤小米。有人劝他多拿点,他却说:“我是县委书记,更要带头遵守规矩。”
张俊贤用过的那本泛黄的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张俊贤这样的干部,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今,在佳县的山峁上,清风拂过层层植被和庄稼覆盖的绿野,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红光闪烁的岁月。张俊贤的廉洁故事,早已融入这万顷黄土高原,成为老百姓心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铭记无数先辈的辛勤付出和巨大牺牲。同时,还要积极传承和发扬像张俊贤这样的优秀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廉洁品德,将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和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