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河立传 为时代绘形 ​——李可染的写生路

2024-04-30 09:59:58
  
8121次阅读

  赵雨桐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是20世纪的艺术大家,为中国艺坛作出了卓越贡献。《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行,再次有立言。”李可染的艺术人生便是对此古语最好的践行。

  在艺术创作方面,李可染革新中国画,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他参与建立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其艺术风格和教学方式至今仍点燃着年轻学子心中的艺术理想。李可染的身上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在风雨飘摇的危机岁月,他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身体力行,以画笔反抗侵略,以满腔热忱唤起人民心中的爱国情怀。

  2024年适逢李可染江南写生70周年,展览“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纪念展”已于3月2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广大观众见面,此次展览着重展出李可染的写生及创作精品70件,以此向这位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艺术家致敬。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幼时习画,国画教师王琴舫为其更名“可染”,取“孺子可教,质素可染”之意。此后遂以“可染”一名行世。在初入画坛之时,他凭借笔下的传统中国山水赢得口碑。1946年,李可染应徐悲鸿之邀,到北平艺专担任中国画副教授。在京定居后,李可染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渐入洒脱、疏简的新风,在凝练的笔墨功夫中表现脱俗的意境。白石老人曾为李可染作《五蟹图》并题:“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

  在中国画领域有所成之时,李可染也对西画涉猎颇深,师从林风眠,专攻素描与油画。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传统中国画日渐衰落,此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取消了中国画系,李可染只能凭借着早年西画的基础在绘画系教授水彩课,中国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立 言

  如何以传统笔墨面向当代,又如何以山水之景抒发新的意境,已成为彼时中国画坛共同面对的难题。此时的李可染决心为中国画立命,开创改良中国画之先河。1950年,他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率先提出要重新挖掘中国画之源泉——自然。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南下写生,在“写松万本方得其真”与“搜尽奇峰打草稿”中重入自然;在“深入生活”与“接受遗产”中创造新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外出写生前夕,李可染先在北京各处试笔,为南下做准备。他还请邓散木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印章,以此表明他对变革中国山水画的决心。

  此次为期三个月的写生,李可染主要踏足江南地区,先后赴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面对灵秀又诗情画意的江南烟雨,他以中国画的笔墨还原视觉的真实。而后回京的汇报展中,李可染的写生作品广受赞誉,也激起了美术界回归自然、写生山河的激情。

  立 行

  为时代作画,为人民写像。秉持着回归社会与自然的艺术理念,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画革新小组,继续探索中国画的新天地。作为小组成员之一的李可染选择继续出发,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他二下江南,再临氤氲水乡;攀援险峻于巴蜀,渡滔滔江水……此次写生历时八个月,也是他艺术生涯中为期最长的一次写生。他领略一万余公里的风景,用笔绘制两百余幅的山水。笔下所绘景致越多,山水之新法越莹然于心。以自然为师营造空间,以山水为友揣摩意境。他不仅画景,也画人、画生活、更画时代。

  1957年,李可染受邀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受过学院系统性西画教育的李可染十分珍惜这段经历,他穿梭于各大博物馆,集中观摩西方艺术大家的作品,也思考着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互通。在其停留期间,异国他乡的人文风景也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完成了多幅对景写生与对景创作的水墨画。

  1959年,李可染在《颐和园写生谈》中曾道:“画此景时,不一定完全是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包括过去的类似此景的感受。”在没有外出写生的时间里,李可染也走遍了北京的各大风景名胜,在教学之余进行探索。他告诫学生:“要静下心来。”这五个字的深度与力量也是李可染在写生与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体悟。

  同年,李可染赴桂林写生。他以秀美又独具特色的桂林山水为底色,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知,他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画之奇崛,以及山水的意境之美。

  立 德

  踏实为人,扎实作画,李可染对待写生的态度始终如一,以热忱、坚韧、大爱绘就艺术人生,持之以恒地攀登艺术高峰。晚年的李可染身体境况已大不如前,但他仍旧迫切地想要重进自然,期望找寻新的灵感源泉。为此他曾截去叠指,克服病痛,坚定地踏上写生路,实现自我的再超越。

  学习自然,再现自然,超越自然。经历了数十年以天地为师、与山河为友的写生历程,他的艺术逐渐大成,开创了“李家山水”。此时的李可染真正做到了心画合一,意境精妙。以中国人的哲思观照山水,而又超越笔墨技法,为祖国山河立传。

  李可染在晚年感叹:“余研习国画之初,曾作二语自励,一曰:用最大功力打进去;二曰:用最大勇气打出来……古人所谓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吾拟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三十年未知能作透网鳞否?”经过十年不间断地写生打磨,李可染终于以“李氏山水”成透网之鳞,将革新之风吹向中国山水的天地间。现代式水墨的意境深邃而清新,既追求中国画的新境界,又激发传统的新活力,画尽意在,满怀人文与家国情怀。

  李可染一生都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年代,但他始终满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认为中国艺术仍是一颗蒙尘的明珠,亟待今人、后人还其璀璨光芒。他晚年的自用印“八风吹不动天边月”也正是他自信于中国艺术、自豪于民族文化所恪守的艺术与人生之箴言,李可染的艺术之魂也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家。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