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娟,字翠婵,号映山、如拭庵照山居士,出生于河北保定,天津美院毕业。
“宋人的神韵,元人的笔墨”,这种艺术追求将杨红娟引向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创作境界。
宋代是文艺盛行的时代,在古画中最能体现它的笔墨精妙,造型精准。西方说我们国画没有造型,我看此言差矣,那是他没看到宋画。比如说“牧牛图、五马图、竹鸥图、寒雀图”等均是绝妙精伦。
不难看出,杨红娟的山水画中树的画法是取于宋李成居多。这种画法树枝盘虬,刻画细腻,笔势苍劲,中锋用笔。为何说又有元人笔意呢?在她山石的笔墨中,取法有黄公望、倪云林。笔墨干松,苍润,画出了她心目中的景象及逸趣。不是纯粹的抄袭宋人,而是化古不溺古,把宋元真正糅合到了一起。
她说:“我在上学时,老师曾经说过,学法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她牢记于心,上追古人,这为她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杨红娟谨记老师的教诲,除了要练好基本功外,力求在艺术创作上寻找创作的灵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杨红娟深知,艺术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自己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或事,甚至要经历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谛,才能体悟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为了拓宽视野,她除了向书画界的名流学习请教外,也非常重文学修养。她喜欢读书,每次到她的工作室中总会看到她的案头摆放的不是书画类的书籍就是哲史类的书籍。
有一次我问她:“学书画这么久,影响您最大的是什么?”杨红娟说:“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我也反复思考了很久,也曾问过古人,书画是‘纸上谈兵’,却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呢?我又为何如此痴迷呢?后来在不断研习过程中我得到了答案!”
杨红娟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
杨红娟会心一笑道:“对我来说学习书画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因为想画出好的作品是需要大量的文学积累和技法的,画从外求。能深耕一种行业是需要时间和心血,任何一种行业不从事十年以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当然这前提是你坚持的是对的。诚然,这样坚持着做一件事得到的答案是非常多的,那是无数次的试错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修复的过程、完善的过程。这是得到智慧的过程,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我们学会了思考不是吗?如果说对于古人喜爱书画,我目前认为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等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书画就是一个缩影。不过也有可能是古人没有手机的原因!”
这样的回答,使我感受到了杨红娟作为一种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和风趣,正如她的作品高古且精妙!
杨红娟经常独自一人走进深山,走进大自然,找一个山里人家静静地住上几个月,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时也与三两好友结伴同行,行走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小镇,留恋在重庆和成都的街头,感受巴蜀浓浓的人间烟火和朋友的热情好客。她还曾远涉重洋,到达遥远的非洲,寻找和感受人类原始生活的不易和神秘。这为她的创作铺垫了许多朴实的色彩,也增加了异域风情。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逸作和神作。”作为一个国画创作者,绘画最难的是创作者绘画时的境界能达到什么高度?所谓“逸作”和“神作”指的是书画创作者在绘画时,在灵感的加持下处在了“超凡脱俗”的状态中创作出来的作品。杨红娟说,当然这些也离不开笔墨的精妙,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大隐隐于市”。历经繁华后,淡泊名利,回归生活,做一个滚滚红尘中的修行者,是一位艺术家的必修之路。
经过长期精神上的求索,杨红娟已大彻大悟。她目前已不再执着于在深山隐居,去遍访名师,而是回归于普通人的生活。
她目前居住在石家庄的一个小区,书画室就在楼下。她每天在自己的书画室里进行书画教学和书画创作,过着有趣且平凡的生活。
人无论有多高的追求和梦想,也无论经历过多少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平凡。
杨红娟说,书画已经是她的生活,在每次沉下心来进行书画艺术创作时都会有一种与古人对话,洗涤心灵之感,在创作一幅得心的作品后都会非常满足,这是多么简单且复杂的过程。
在她的教学中,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思想培养阶段总能感受到她对国家的热爱,她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着中国传统且发扬传统。她反复地强调说自己只是一个提灯人、引路人,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是离不开她们这些默默奉献的耕耘者的。
杨红娟踏实且有力的性格是女性艺术家独有的特殊魅力。她谦虚地说:“教学相长,我们只能纸上谈兵了。”她希望每个爱好书画的人都能够少走弯路。在这里她还会特别紧叮嘱一句:“艺术是多源的,在灵魂中不要给自己那么多框架。但是还要在矛盾中求和谐。”不知这样负责任的艺术家还有多少心得经验想要表达,但我已深深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那份责任,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和毫无保留。她说这可能就是她后半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实际上,回归平凡的生活才是一个人思想真正成熟的开始,才是一个人事业真正的开端。据传,原来很多媒体界的朋友提出宣传她,她都拒绝了。“我感觉自己还年轻,还处于艺术生涯的学习探索阶段,过早宣传自己不仅对社会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另外,一个艺术家能不能出名,虽然宣传很重要,但是最主要还是看你的艺术造诣有多深?一味追逐名利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她一直笔耕不辍,精耕细作,在集百家之长,终得心源的理念当中,她不仅对历代绘画通读研习,且涉猎广泛。在她的工作室中既有油画作品还有素描和书法等。不仅如此,还出版了书法和绘画书刊,把积累这些年的经验汇集成了普惠教材。为简单的生活增添责任,是她实实在在对社会的回馈。
目前,杨红娟除了担任国家、北京、天津一些文化机构的职务外,在她生活的城市石家庄,也担任着石家庄市美协会员、石家庄市长安区美协副主席,经常有单位邀请她参加文化活动,为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国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启迪人的心灵之美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每幅画也是或者宏大,或者细腻的无言叙事
人是万物之灵。杨红娟每一幅画的创作都是自己与画作的一次心灵对话,每幅画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她说:“我每次来了创作灵感的时候,开始并没有一个整体上的设计,而是一边画一边和画作对话。”杨红娟说,比如她今天突然想要画一棵树,那么她就首先从画树开始,一边画一边与画中的树对话,树说那里需要添加枝叶她就在那里添加枝叶。树画好后,树说那里还需要有座山,那里还需要有条河,杨红娟就把山和河也画上去,最后完成整幅画的创作。
这是对“胸中有丘壑”的另一番解读,也是每位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表达的方式,这是她的创作特点。
她说:“这样是为了防止千篇一律,我的作品没有一幅是相同的,且是大不相同!因为这样创作方式偶得居多,艺术不能成为复制品。”
所以,杨红娟的书画作品很少有相同的,极少有类似于“鸿运当头”、“聚宝盆”之类的“行画”,也没有那种“流水式作业”的批量作品,而是每一幅画都是杨红娟与作品的“心灵对话”,每一幅画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作者:张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