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闪耀着独特而耀眼光芒的画家——他以笔为舟、墨为海,穿梭于花鸟世界的绚烂与静谧之间,以非凡的才情与深邃的洞察力,绘制出一幅幅生动传神、意境悠远的艺术佳作。他就是享誉画坛的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郭怡孮。
近日举办的“艺海同行——邵昌弟、郭怡孮绘画之路展”,汇集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郭怡孮以及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邵昌弟的百余幅绘画作品和珍贵图片、文献资料,从“青春时代,广收博取”“从自然中来,得江山之助”“创造性继承,走自己的路”“以教学为本,甘为人梯”4个方面全方位勾勒出他们并肩而行的艺术轨迹。
郭怡孮,1940年出生于山东潍坊的书画世家。自幼受翰墨熏陶,秉承家学。父亲郭味蕖是著名国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母亲陈君绮是清末大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人,精诗文,学养深厚。家庭的文化熏陶,使郭怡孮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能够登高远望。
1950年,郭味蕖受徐悲鸿院长之邀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郭怡孮随父亲进京读书,并考入北京二十三中。在这里,郭怡孮遇到了一位使他感念终生的老师金玉峰。金玉峰是一位优秀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家,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有所成就。郭怡孮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学习水彩写生、石膏素描等,慢慢打下了美术的基础功底,假日里他也经常随父亲去郊区写生,对画画开始入迷。
1959年,郭怡孮如愿考上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初习西画,后专攻中国花鸟画,受教于卫天霖、李瑞年、俞致贞、高冠华、白雪石、吴冠中、阿老、邵晶坤、罗尔纯、张安治等先生。据郭怡孮回忆,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内高扬起“向科学进军”的旗帜,艺术院校的师生们也满怀激情、锐意进取。教师们倾囊相授,将新知与洞见无私传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学生们勤勉不辍,学业显著进步。从老一辈艺术家那里,学生们不仅习得了技艺,更汲取了一种精神、一种严谨的学风以及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态度。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郭怡孮等学子得到了全方位的艺术滋养。
在大学那段充满创意与梦想的时光里,郭怡孮精心绘制的一幅花卉作品《山泉》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领导邓拓的青睐,并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郭味蕖、郭怡孮父子同台展出,特别是郭怡孮画的燕子花生机勃勃,大有出蓝之概。”此番赞誉极大地鼓舞了郭怡孮,激励他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之路。1962年,郭怡孮的毕业创作《春秀》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新芽”美术作品展览,他的作品被挂在展厅的正中,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对他艺术才华的肯定,也标志着他绘画生涯的一个崭新起点,预示着他将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毕业后,郭怡孮被分配到北京市第107中学任美术教师长达17年。在中学教书期间,郭怡孮并没有放弃对花鸟画的热爱,他积极地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组织美术组办画展、办板报、出小刊物、组建宣传队。
1967年,郭怡孮和大学同学邵昌弟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邵昌弟早于郭怡孮两年完成学业,并成功留校担任教职,她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展现出非凡的思考能力与教育智慧,深得学生爱戴与尊敬。她不仅是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更是郭怡孮在教学与艺术创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在家庭中,邵昌弟与郭怡孮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艺术互辅体系,两人相互支持、相互启发,共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1977年春,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届山水花鸟画展如春雷般宣告文艺春天的到来,郭怡孮的5幅佳作悉数入选,其中《东风朱霞》更是被制成年画广为流传。此展为他赢得了赞誉的同时,还引来了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中国国家画院前身)投来的橄榄枝——以为联合国大厦创作大型画作的名义,郭怡孮从中学被借调到创作组,借调之旅成为他艺术之路的转折点。在华君武、蔡若虹、丁井文、黄胄等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郭怡孮在创作组中勤学苦练,与老画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
1978年,郭怡孮正式步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花鸟科主任,系主任叶浅予的教诲为他的教学之路点亮了明灯。他秉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致力于将传统花鸟画艺术推向新高度。创作上,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注重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首次开办花鸟画研究生班,李苦禅、田世光任导师,郭怡孮任班主任。自此,中国画教学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为贯彻“理论、生活、技巧同步进行”“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和“笔墨、构图、色彩综合训练”的教学原则,郭怡孮很重视将理论学习融入生活和创作实践中。他认真整理了父亲的遗著《写意花鸟画创作技巧十六讲》,并出版了《中国花鸟画写生教程》《中国花鸟画创作教学》,参与编写了《中国画教材》等。
同时,郭怡孮深入生活,足迹所到画笔自随,画了大量写生素材,在创作的同时注重文字总结。20世纪90年代,郭怡孮将艺术视野投向绚烂花卉、热带植物与山川草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结出丰硕的艺术果实。其作品在形式、色彩、技法及情感表达上,均显著区别于传统花鸟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启功曾为郭怡孮的画作《春光图》题诗:“百花齐放倚清泉,万紫千红备众妍。不待山中一夜雨,崇朝锦树自参天。喜看丹碧初深丛,黼扆宏开大麓风。太液波光无限好,上林春色十分红。”此诗文很好地道出了郭怡孮花鸟画的特点。正如郭怡孮自己所说:“开山野之风正是我想追求的,不再是瑞花珍禽,而是充满着山野气息的和勃勃生机的新画风。”
郭怡孮与邵昌弟,作为新中国艺术院校培养出的第一代艺术家和终身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的美术教育家,均成就斐然。邵昌弟致力于构建当代中国画综合教学体系,并勇于推动传统中国画的时代创新;郭怡孮则以老练的笔墨、丰富的色彩,深刻表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对时代的体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推动花鸟画教学新体系建设和花鸟画创作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秋 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