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红兵
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在成都召开。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执行院长王东宇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多位知名教授一道,共同策划并联合举办了年会中“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和“双循环与城乡空间优化”两场重要的学术会议,得到与会学者和嘉宾的高度评价。
据记者了解,本届年会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城市规划学术盛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为主题,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系统性回顾和总结我国规划理论与实践,展望和畅想未来的规划愿景。年会通过全体大会、专题会议、自由论坛、特别论坛、主题展览和工作会议等形式,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作报告,同时在行业内广泛征集论文,系统交流一年来我国各地在城市规划研究、规划管理、规划设计和规划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就,探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信息量大、参与度高,是城市规划领域学术交流和展示最新成果的最高水准平台。
作为我国规划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本届年会邀请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5位院士和中央部委、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众多权威专家和学者奉献90场精彩的学术对话和特别对话,集中展示规划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王东宇作为学术负责人和本次活动的主策划,在“面向碳中和的规划响应”和“双循环与城乡空间优化”两场学术交流会议中,与北京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一起,共同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界、地理学界以及政府部门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出席。受邀出席会议的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方精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谭纵波,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王富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唐鹏等知名学者和专家共谋城市规划大计,其中“双循环与城乡空间优化”学术对话,吸引了近两万观众同时在线收看,成为本次学会在线收看人数最多的学术盛宴之一,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意义重大。为此, 我们专访了主办方的王东宇院长。
王东宇,曾为美国UCLA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和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他是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日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威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与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项目负责人或专题负责人,曾参与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泸沽湖风景名胜区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先后参与编著和译著了《可持续的智慧——瑞典城市规划与发展之路》《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专题负责人)《城市山地景观生态格局构建——威海市区山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践》和《海岸带规划》等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中国城市规划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和学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将是21世纪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在2000年左右迅速成长,深刻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09%,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63.89%。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学界更成为参与、支撑和推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以及提升人民福祉的关键主体。”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超大城市的出现及其复杂的城市问题给城市治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CIM等新技术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得到先行先试的应用探索和实践,对城市治理问题的解决、对治理模式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直面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如何针对治理困境和具体问题场景,提出适应性、有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王东宇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超大城市化的过程,超大城市因而面临人口、交通、风貌、功能、公共安全以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治理困境。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CIM等新技术大有可为。
王东宇认为:“城市规划应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整体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例如在交通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合理配置居住、商业和工业等功能,降低超大城市小汽车交通出行量,有效匹配停车需求;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利用CIM技术,建立数字孪生城市,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布局和增容等提供数字解决方案;在人口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超大城市人群进行精准画像,揭示其生活、居住、工作、迁徙以及结构变化等特征,从而在超大城市规划的设施配置、空间结构调整和预留等方面,做到未雨绸缪,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