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实施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离不开新质生产力营商环境的“滋养”。
何为“最优解”的新质生产力营商环境?厦门作为营商环境的“优等生”,给出的答案就是让企业被“看得见”,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创新环境。简而言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便是改革和服务的方向、创新驱动的活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
向“新”前行!创新活力下,企业的“开挂”之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孵化创新企业就是孵化未来。厦门创新推出“企业创新税收指数”,深挖税收大数据,对企业创新实力进行精准“画像”,让不少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初创企业开始“被看见”,从而更好地获取创投、融资等资源要素。同时,随着更多创新企业“被看见”,相关部门也开始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科技企业创新提质发展等,推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助力企业解决技术、资金等难题,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扶持创新创业赋能。
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培育239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厦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200家,占全省约2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5家,居全省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
成绩背后,是厦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的厚积薄发;是厦门努力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坚持向新而兴的探无止境。
向“高”攀登!创新生态下,产业的“崛起”之势。
如今,在厦门,给政策,给重奖,高质量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他们依托科技创新供给,从“制造”到“智造”,由量变走向质变,企业自身的产业护城河得到巩固。
抓住企业这个根本,厦门科技创新还注重打造产业的“集群化”与“创新化”,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建设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各级重点实验室,以产业需求为切入口,发力全链条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里路”,从而持续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20多个细分领域,厦门有超过60家科技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近百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可见,厦门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跳得高”“跑得远”,离不开好的创新平台,更离不开创新型高成长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犹如“强磁场”般不断集聚着创新资源,实现了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性提升的迈进,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蓬勃力量与旺盛活力。
锚定新目标,聚力再出发。作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厦门要始终立足自身的禀赋优势,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一流新质生产力营商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科技创新倾斜,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领产业“含新量”不断提升,持续落实一项项创新实验任务,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文/廖文焱)
来源:厦门网